首页 > 实时讯息 >

佛山智能装备院创新成果登顶《中国科学》,引领具身智能机器人新突破

时间: 2025-04-13 21:54:00

近日,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佛山智能装备院”)与佛山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数机器人”)的研究成果《Advancing general robotic manipulation with Multimodal Foundation Models: an embodied AI paradigm》(《基于多模态基础模型推进通用机器人操控:一种具身化人工智能范式》)在中科院一区顶级SCI期刊《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中国科学》)上正式发表。此项成果为解决工业机器人智能化瓶颈问题提供了全新范式,标志着佛山科研机构在智能装备核心技术领域实现了重大跨越。

该研究成果由佛山智能装备院关键技术实验室创新团队牵头,实验室主任黄石峰博士为第一完成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建伟教授为通讯作者,北京大学前沿计算研究中心、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TO王鹤教授,佛山智能装备院周星常务副院长,德国汉堡大学陈文凯博士后研究员为共同完成人。

破解行业痛点:机器人如何更“智能”?

研究团队指出,当前通用机器人虽广泛应用于制造业,但在开放、非结构化场景中仍面临三大瓶颈:操作门槛高(需专业编程)、自主任务执行能力有限(难以应对复杂环境)、操作技能欠佳(如穿鞋带等精细动作)。传统意义的工业机器人在人们心目中的主流形象更像是单纯的“自动化设备”,而非“智能体”。近期的研究进展表明,大语言模型可以为机器人配备一个类似大脑的系统,促进了操作员与机器人之间的自然语言交互,使机器人能够有效地理解人类意图并做出决策。

然而,研究也指出,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LLMs)虽能通过自然语言交互降低操作门槛,但仅依赖语言模态无法满足机器人实体与环境的动态交互需求。为此,团队提出“多模态基础模型(MFMs)+模块化架构”的具身智能(指拥有物理实体的人工智能系统)解决方案,融合视觉、触觉、力反馈等多维感知数据,使机器人能像人类一样综合判断物体属性(如形状、重量),并自主生成动作策略。

研究指出机器人低渗透率的应用场景:(a) 造船业;(b) 家庭服务;(c) 服装厂的叠衣应用;(d) 鞋厂的穿鞋带应用;(e) 建筑工地;(f) 新能源汽车电池的极耳组装

“大脑-小脑”架构:模块化设计解决落地难题

针对技术落地挑战,团队提出模块化架构解决方案,将复杂任务拆解为“元技能”组合。例如,装配任务可分解为“抓取-移动-插入”等原子化动作,通过“大脑”(MFMs模型)规划任务、“小脑”(轻量化策略模型)执行动作,实现高效协作。这一设计既避免端到端架构的“黑箱”风险,又降低对数据规模和算力的依赖,为中小型机器人企业提供高性价比路径。

研究特别强调“元技能”复用性:同一基础动作(如“插入”)可适配USB接口装配、机械轴安装等多样场景,显著提升机器人泛化能力。团队还创新融合数据驱动与机理建模,例如在精密装配中,通过力反馈数据优化动作策略,结合传统逆运动学计算,确保操作精度与可解释性。

模块化框架:“小脑 - 大脑” 耦合、复杂任务拆解、元技能组合、融合建模学习。

锚定六大方向:推动具身智能产业化

研究进一步提出具身智能发展的六大重点:开发高性能AI芯片、构建多机器人协作体系、优化多模态集成、建立高质量数据集、打造垂直领域专用模型、提升“模拟-现实”迁移效率。目前,该成果已应用于华数机器人新一代控制器研发,其首款适配工业生产的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即将发布。

作为国产工业机器人领军企业,华数机器人实现超90%核心部件自主化,累计推出50余款新品,持有专利500余项,年产能达2万台套,跻身智能机器人领域“佛山六小虎”“广东七剑客”行列。

佛山智能装备院是在广东省大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由佛山市政府、南海区政府、华中科技大学等单位联合承办,聚焦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攻关与产业集群培育,推动国产机器人研发、应用集成及人才培养,助力珠江西岸装备制造业升级。

作为制造业大市,佛山在智能机器人赛道上已构建起“核心零部件-机器人本体-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布局,2024年全市机器人及相关产业营收约600亿元。此次顶刊成果的发布,不仅为工业机器人“通用化”提供理论支撑,更凸显佛山“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优势,为万亿装备制造业注入新动能。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黄轶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