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是个人问题,也是教育生态的“晴雨表”。但当下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俞国良教授团队的研究,我国大中小学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总检出率为17.5%,其中中学教师的抑郁和焦虑问题尤为突出,检出率分别达到23.4%和21.8%。这一数据指向个体的困境,同时也是教师群体的缩影。破解教师心理健康困局,需要凝聚政府、学校、社会之力,构建多维支持体系。
以深化改革引领教育回归本真。导致教师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僵化的评价机制和形式主义带来的过重负担。当前,仍有不少学校将学生考试尤其是中高考成绩与教师考评直接挂钩,还有教师被一些无效劳动或单调重复的培训挤占了个人成长时间,从而心生抵触情绪。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需要从优化评价体系入手,逐步弱化“唯分数论”,建立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同时减少教师的非教学任务,让教师回归教育教学。
教师日常处理学生问题、与家长沟通等情绪劳动也不应被忽视,此项应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体系,并试点以“情绪劳动津贴”的形式认可教师的额外付出,既能提升教师的职业满意度,还能缓解因情绪劳动过度导致的心理压力。总之,相关部门要将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进一步加强尊师惠师工作的若干措施》等政策转化为具体行动,让教师从制度层面感受到职业尊严与安全感,不断增强教师获得感、荣誉感、幸福感。
以人文关怀构筑教师成长港湾。学校的管理理念直接影响教师的心理状态,所以要从学校层面减轻教师非教学负担,精简会议流程、减少冗余事务,将时间还给教师。教师心理支持体系建设同样不可或缺,学校应邀请专家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心理团体辅导、建立教师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等,对教师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对有需求的教师提供个体心理辅导和压力管理方案。
多给教师一些关注、理解和包容,营造温馨和谐氛围,让教师感受到“被看见、被尊重”,才能激发其内生动力。
以理性期待重建职业荣光。社会对教师过高的期待无形中加剧了其心理压力,一方面要求教师甘于奉献,另一方面以“圣人化”标准苛责其言行,还有人将升学焦虑转嫁于教师。破解这一困局,需要全社会重新审视教师的角色定位。为此,媒体要多宣传教师平凡而辛苦的日常,各级政府要多表彰优秀教师以提升其职业声望,学校也要引导家长理性参与教育,避免将家庭矛盾宣泄于教师。当社会摒弃“万能教师”的刻板印象,理解教师作为普通人的局限性,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的育人环境。
以自我调适筑牢心理防线。教师自己是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要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及时察觉情绪波动,放弃“忍一忍就过去”的消极观念,逐渐构建属于自己的多元支持网络——与亲友、同事倾诉烦恼,与不同领域专家对话,增强心理韧性。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教师也要培养兴趣爱好,在一张一弛中掌握平衡。
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关乎这场对话的质量。各方共同构建多维支持体系,让教师心中充满“绿洲”,学生的“心田”才能绽放生机,教育方能变“沃野”,滋养每一粒等待绽放的种子。
(作者单位系江西省赣州市第四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16日第3版
作者:李 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