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爱琳(西南科技大学)
近日,多位消费者在网上发帖称,上海某海鲜自助店在今年年初对外称因包房装修暂停营业,而实际上已经卷款跑路,并且并没有对在该餐厅办卡的100多位消费者进行退款。据消费者称,该海鲜自助餐厅一顿饭799元一人,办卡的最低充值金额为5000元,其通过圈钱跑路的方式“卷走”的消费者预付款金额大致有几十万元。此外,该消费者还表示:“联系过市监局、商务委,相关部门没一个承担职责。”对此,静安区商务委工作人员回应:“没备案就没办法,归市监局管。”(4月15日 《潇湘晨报》)
从美容美发店到健身房,从培训机构到餐饮商家,此类“预付卡暴雷”事件早已不是新鲜事。基于信任选择办理预付卡的消费者屡屡被商家视作“提款机”,而商家在为消费者推销预付卡之际签订的“服务契约”,也最终变成了一张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当商业信用被异化为筹资工具,预付消费模式正在沦为少数商家圈钱跑路套路的“助手”。
预支付的本质是“服务契约”,而非“资金掠夺”。消费者选择预消费,是希望用“前置资金”换取“后置服务”,其核心是通过商业契约来锁定与商家的长期服务关系。部分商家却将消费者的预付资金视为“无成本融资”,通过推出“终身VIP会员”“充多少送多少”等噱头十足的预付卡套餐,诱导消费者进行大额充值。上海该餐厅便以“高端餐饮”为包装,设置5000元充值门槛,利用消费者对其“服务品质”的信任,在短期内吸纳几十万元资金,却打着停业装修的幌子悄然跑路。这种行为俨然与预付消费的初衷背道而驰,将“服务契约”异化为了“资金掠夺”。当消费者预支付买来的不再是未来的服务,而是商家的经营赌注;当预付资金被商家用于填补资金缺口、偿还债务,甚至是圈钱跑路之时,所谓的“消费预支付”便成为了“风险预承担”。
追本溯源,商家敢将预付资金视作“提款机”,其背后是违法成本过低和监管存在漏洞等问题。涉事餐厅并未在监管部门备案,甚至没有缴纳保证金,这使得消费者在维权之际陷入了申诉无门的困境。更值得警惕的是,商务委与市监局相互“踢皮球”的现象——商务委负责备案、市监局处理投诉、行业主管部门各管一摊,但在实际执行中却因“没备案就没办法,归市监局管”“资金流向难追溯”等理由相互推诿。在这种“监管真空”下,不少商家怀着侥幸心理顶风作案,将预付卡变成“空手套白狼”的工具。
破解此类困局,还需从制度层面筑牢“防火墙”。预付消费想要回归“服务契约”本质,必须切断商家随意支取资金的渠道。一方面,应该建立严格的资金监管制度,要求商家将预售资金纳入专用存管账户,确保资金只能用于服务履约,而非自由支配——消费者前来享受服务后,商家才可按次按比取出相应资金。另一方面,要提高商家的违法成本,将此类套取预付资金圈钱跑路的经营者列入失信名单,并限制其市场准入。此外,还需保障消费者知情权,要求商家明示备案信息、资金存管等情况,避免事发后因责任边界的模糊导致的消费者维权无门。
当“预支付”变为“预风险”,“信任充值”沦为“套路充值”之际,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事后维权的“亡羊补牢”,更是事前监管的“未雨绸缪”。预付消费不是“一充了之”的商业游戏,更不应沦为商家圈钱跑路的“提款机”。唯有让预付资金能够真正买到“预服务”,才能让预付消费回归便利消费者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