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日报美编 张维麟 画
云南日报记者 王世涵
背景
石斛花开遍山野,壮家歌回荡乡村,“到文山六郎城体验石斛康养”成了很多人心中的理想康养旅居方式。2024年,六郎城·仙草秘境景区共接待游客48万人次,其中旅居人数约2万人,实现旅居收入1920万元。六郎城从“贫困村”到“网红旅居村”的蝶变,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话题
以绿水青山为笔,以城乡共生为纸,六郎城村如何激活乡村资源、重构产业生态,吹皱农村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的“一池春水”,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生态为底 乡村旅居有面子更有里子
清晨,缕缕阳光穿透薄雾,与满山石斛共舞,三山环抱的六郎城村触目皆绿,置身天然氧吧,看石斛花开,享乡野风情……从河北跨越千里而来,这段两个多月的旅居体验被田帅称为一次“洗涤心灵的旅程”,“每一次呼吸都有‘洗肺’般的享受!这里满山的石斛,青山古屋、袅袅炊烟,满足了我对乡村的所有想象。”田帅说。
石斛被誉为九大仙草之一,来到六郎城的旅客大多冲着“仙草秘境”的美名。好山好水出好药,这里平均海拔1260米,年平均气温19℃,森林覆盖率达82%,古木苍翠,空气清新,每立方米负氧离子达5000个以上。生态家底,是六郎城的骄傲,也是最大“本钱”。
如何将生态“颜值”转化为发展“价值”,六郎城村找准了“康养+文化”的发展坐标。把石斛资源优势作为发展康养旅居的掘金点,建成万米石斛观光长廊,让游客在“国家森林康养基地”休憩养生;开发打造精品民宿;深挖石斛药食同源价值,推出独具特色的养生石斛宴,打造了集种植、观赏、品尝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
“这里一切都那么自然,民风淳朴,服务贴心,身体变好了,心情也舒畅了。”来自河南商丘的游客韩杰感叹道,让他停留的理由,远不止这里的环境。
当石斛康养遇上森林旅居,乡村旅游有了“面子”更有了“里子”。立足乡村文化底色,六郎城村在不影响原住村民生活的前提下,将村庄进行统一风貌改造,为游客留下了乡愁。同时,组织开展六郎节、石斛花节、壮族三月三等主题节庆活动,不断丰富文化内涵,并结合旅居人群健康需求,在六郎城设置旅居康养中心,将康复养生服务送到游客身边。
“因生态而来、为文化驻足、带记忆而归”,六郎城村丰富的旅居体验具象化了游客们对乡村生活的诗意想象,在为游客提供更多优质产品的过程中,一个更加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也呈现在人们眼前。
三产贯通 特色产业实现链式增值
走进六郎城村“贡斛苑”,非遗传承人张科长正向游客教授百年非遗“西枫斗”的制作技艺。“这些石斛都是公司基地种植的,文火烘烤后再去掉粗皮,用手工轻轻用力旋绕成斗状再定型就成了。”经过加工,石斛鲜条在张科长的手中变成了金黄丝滑的“西枫斗”,身价倍增。
“除了西枫斗,我们开发的石斛花、石斛面膜等产品,也是游客喜爱的伴手礼。”一旁,云南凌垭贡斛健康集团董事长周艺畅介绍道。
围绕一株草,从卖产品到卖风景、卖体验,六郎城村的千年石斛从深山药材蜕变成康养旅居的金字招牌。三产融合的化学反应,正催生出更具韧性的乡村产业新业态。
产自六郎城村的铁皮石斛,也曾名声在外,但多年来一直没有形成商业规模,甚至一度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2014年,怀揣着对家乡的感情,周艺畅到六郎城创办凌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聚焦打好铁皮石斛原生态和道地性“两张牌”,流转1219亩广生石斛的森林,探索“石头附着种、树上绑着种、篮子吊着种”等石斛种植模式,建设野生石斛抚育基地、石斛种苗驯化培育基地。
“仅依靠种植销售石斛,效益始终难以提升,有原料优势,不如自己做产品,提升附加值。”周艺畅说,几年来,他们与南京农业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文山学院等院校合作,研发推出石斛牙膏、石斛面膜、石斛饺子等六大系列50余种产品,远销北上广。
科技加持,让石斛产出新意,而三产融合的产业经,则让石斛接入大市场,释放出乘数效应。2022年起,六郎城村作为广南县农业农村一二三产联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示范点,政企合力推进六郎城核心区房屋风貌升级打造,建设丛林万米石斛观光长廊,开发精品民宿,谋划建设壮医、艾灸等医养结合项目,实现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只卖石斛鲜条,每斤仅卖十几元。后来,公司加工产品,不仅培育了品牌,石斛身价上涨。如今,农旅融合,产值跃升,更多收益留在当地,2024年景区综合收入4000万余元。”算起融合发展的效益账,周艺畅越来越有底气。
联农富农 共享发展红利激活内生动力
远眺青山、满目苍翠,步入村落、诗情画意。古色古香的六郎城村,水泥路曲折蜿蜒,农家院幽静雅致,家家种石斛、户户不重样。“在公司务工,每个月有6000多元的工资,入股合作社,年底有10万余元的股金分红,村庄变景区,人气越来越旺,赚钱的门路也多了。”对六郎城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土生土长的村民李卫萍有实实在在的感受。
10年前的六郎城,因资源匮乏、产业支撑不足,群众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不少村民选择外出打工或者搬出村子,李卫萍夫妻俩同样远赴外地打工,也在邻村做过小生意,“哪想不仅能在家门口上班,还能成为公司的‘股东’。”李卫萍感慨道。
随着铁皮石斛科技公司到六郎城发展石斛产业,社会资本下乡,盘活了山林土地、农村闲置老屋等资源,也盘出了六郎城村的崭新面貌。“我们村现在不比城里差,走在村里好像人在画中游。”除了村容村貌大变样以外,更让村民欣喜的是项目落成后带来的增收前景。
将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作为三产融合可持续发展的“命门”,让群众共享产业发展的红利,当地创新建立“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联农带农富农机制,探索群众领薪金、分股金、挣现金、获奖金、收租金“五金增收”模式,共享旅居新收益。
在联农带农机制的激励下,越来越多像李卫萍一样的本地村民,从“旁观者”变身乡村振兴的“主人翁”,共享乡村发展的红利。90户群众自筹资金共计1080万元入股公司,2023年共获得分红资金108万元,户均增收1.2万元;带动本村69人稳定就业,月人均工资4000元以上;42户群众发展餐饮、民宿等业态,每年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公司每年拿出门票总收入的3%奖励群众,2023年共奖励16.3万元。
“如今,群众增收的门路远不止种地这一项了。”杨柳井乡党委有关同志介绍,有了增收渠道,村里的外出务工人员从2021年的180人减少到了目前的51人。游客的向往与村民的笑容交织交融,绘就出一幅乡村振兴的新美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