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考虑到主观上为了帮助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完善区域规划,客观上无徇私舞弊、滥用职权,且实现保值增值、未造成损失,建议对相关责任人褚某、鲁某实行容错免责。”近日,江苏省昆山市纪委监委对审计移送的某问题线索予以了结,并建议给予容错免责处理。
此前,昆山某市属国企通过参与土地竞拍拍下一宗工业用地。审计发现,该企业负责竞拍事宜的褚某、鲁某在具体起草和审核把关方案过程中,未充分考虑最高竞买限价,对相关风险也未准确提示,导致经多轮抬价后最终以高于预估价15%的价格拍下地块,存在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风险。市纪委监委随即成立调查组,多方取证、审慎核查。经调查,竞拍土地用于改建产业园、引入新兴产业项目,未发现二人在竞拍工作中存在违纪行为,且该地块如今已增值、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调查组综合考虑动机态度、客观条件、性质程度、后果影响等情况,认为该问题符合容错条件。
精准把握追责问责与容错纠错的辩证关系,搞清楚什么错能容、什么错不能容,是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实践中的关键问题之一。类似的案例在江苏还有不少,省纪委监委督促全省各地健全容错纠错机制、细化容错情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准确甄别“为公”还是“谋私”、准确区分“工作失误”与“蓄意违规”等,推动容错纠错工作精准化。在这方面,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均有探索实践。今年初,安徽省纪委监委、省委组织部印发《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典型案例》,通过阐明事实、讲清道理、列明政策依据,对不予问责、免予问责、从轻减轻问责等不同情形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指导全省纪检监察机关把握好政策“刻度尺”。这也是自2019年8月以来,该省编印的第6期此类案例选编,为基层执纪执法提供了参考借鉴。
容错纠错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在准确把握适用情形的前提下,必须严格依规依纪依法,按照规定权限、规则和程序开展,确保处理结果经得起检验。
实践中,各级各地以《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制度为指引,严格落实《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要求,结合实际建立配套制度机制,用规范的程序、科学的机制、健全的流程来保障容错纠错工作质量。比如,贵州省委办公厅印发《贵州省容错纠错实施办法(试行)》,对于“怎么容”“怎么纠”,分别细化容错和纠错程序,并明确了各级党委(党组)及纪检监察、组织、宣传等部门职能职责,确保相关工作落地见效。甘肃省武威市纪委监委从提出、受理、认定、反馈等方面,全面规范证据审核、会商研讨、集体研究等工作流程,增强容错纠错制度可操作性。
针对涉及领域专业性较强、情况复杂的容错免责事项,许多地方通过征求相关职能部门意见、召开联席会议等方式,共同对减责免责事项、纠错的方式及程序等进行论证评议和研究讨论,提升容错纠错工作规范性和公信力。2024年1月,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纪委监委收到区委巡察移交的关于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违规调整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的问题线索。经核查发现,该负责人制定分配方案的初衷是为了激励干部干事创业,方案经过集体决议,虽不符合当时的政策,但与之后发布的有关规定相契合,且实施后未造成负面影响。在审慎查明相关问题情况后,区纪委监委邀请区人力资源局、财政局、卫健局等相关部门会商研判,共同从主观动机、客观程序、客观结果等维度进行评估,最终决定予以容错免责。
敢于容错更要善于纠错,容错不是最终目的,重点在于总结经验教训、及时纠偏补救,让干部少犯错、不犯错、不再犯同样的错。上海市虹口区纪委监委在处理某区直单位某业务科室科长因疏于监管致使个别救助对象违规享受救助相关问题时,统筹考虑其行为动机、性质、过程、后果等要素后,决定对其运用第一种形态给予诫勉处理。同时,向该局、相关街道制发关于加强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管理的纪检监察建议书,督促从案例中吸取教训,举一反三自查自纠,有针对性地堵塞管理漏洞、补齐制度短板。
虹口区的做法并非个例,为防止基层工作实践中出现认定容错后便“鸣金收兵”“一容了之”等问题,上海市纪委监委指导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建立健全容错结果运用机制,将容错纠错与澄清正名、回访教育、干部奖惩相结合,着力打消“洗碗越多摔碗越多”的顾虑,保护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而湖北省纪委监委则把容错纠错与完善制度、促进治理贯通起来,采取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提醒约谈、诫勉谈话、责令纠正等方式督促有关单位或个人制定改进措施,及时纠正偏差失误,建立从容错纠错到长效防错的闭环管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充分运用党的政策和策略,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做好跟踪教育、释放积极信号、推动建章立制,不断巩固容错纠错工作综合效果,为担当者撑腰鼓劲、化解干部后顾之忧。

3月25日,四川省古蔺县马嘶苗族乡干部群众抢抓农时,采摘春茶供应市场。 冷珊/摄
宽容不是纵容,容错也绝不等于搞纪律“松绑”。纪检监察机关要坚持宽严相济、容纠并举,既避免混淆问题性质、拿容错当“保护伞”,又确保真容错、敢容错,让党员干部在纪律上管住手脚、在事业上放开手脚,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
(本文刊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杂志2025年第07期,作者:王雪)
本文来自【中国纪检监察杂志】,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