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上午,秋阳正好,记者与钢城区委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刁立会一同踏上前往钢城区辛庄街道杨家横村的路,远远望见村中那棵180余年的老槐树,像沉默的老者守护着这片承载厚重历史的土地。杨家横村党支部书记洪翠凤早已在村口等候,见到我们,她热情地迎上来:“咱们村这些年变化大,但抗战打鬼子的故事,老辈人都记在心里呢。”

走进村里,一方石磨,一间旧屋,都见证着杨家横村几代人的红色记忆。“我们村的老人亓文堂96岁了,在他的回忆中,司令员廖容标、团长吴瑞林曾经在村里住过,廖容标住尚怀业家,吴瑞林住尚怀全家,部队断断续续在这儿住了两三年。”曾经在村里担任31年的老书记亓英富谈起战时的历史如数家珍,话语间,时间仿佛一下子被拉回了那个烽火连天的1940年。
这一年,日本侵略者更加疯狂地扫荡鲁中抗日根据地,企图用“三光政策”把抗日根据地蚕食殆尽。频繁的“扫荡”加之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的长期经济封锁,逐渐截断了八路军由徂徕山、莲花山和莱芜、博山通向沂蒙山区的两条战略通道。

(资料图)
也是在这一年,八路军山东纵队完成了第五次整军,纵队所属第四支队的抗日游击先遣大队整编为第四支队二团,团长吴瑞林,政委李伯秋。同年5月,随着整编完成,第四支队承担起重新打通泰山地区到沂蒙山区两条战略通道的重要任务。而杨家横村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成为消灭敌人的有利战场。“杨家横村东北西三面均为高山,蟠龙河从村前流过,在地形上,杨家横进可攻,退可守,是沂蒙山区与泰山莱芜地区之间的联络枢纽,也是山东抗日根据地与陕北之间的安全通道上的一个重点地区。抗战期间,八路军大量人员和物资经过这条安全通道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延安,进而有力地支援着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斗争。”刁立会说。
1940年5月19日,驻博山、淄川和莱芜的日伪军700余人进犯常庄一带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山东纵队四支队1团在司令员廖容标、团长吴瑞林的指挥下,将敌人诱至杨家横伏击圈。从下午7时激战至次日拂晓,歼灭日伪军300余人,缴获迫击炮2门、重机枪1挺、轻机枪10挺、掷弹筒8具和步枪100支,残敌逃回博山。这就是一战杨家横。
日军的损兵折将让大队长龟熊愤恨难消,又抽调人手向杨家横发动报复性扫荡。“这片种满了柏树的山坡就是二战杨家横的主战场”,沿山路到达杨家横村东的“小山子”,刁立会指着杂草掩映中依稀可辨的一截石头矮墙介绍。
当年11月11日,日军从泰安调4个中队700余人、日伪军2个大队1000余人,再次向杨家横扑来。山东纵队1旅2团在团长吴瑞林率领下,给敌人以迎头痛击,掩护泰山地委、专属机关、医院和兵工厂安全转移。共击毙700余名敌人。战斗中,吴瑞林受重伤,教导员钟民牺牲,营长岳进负伤,百余名战士伤亡。
在二战杨家横中有这样一个小插曲:在主战前的沿路扰袭中,一名叫池田的日军中队长被二团的狙击组打死,成为当地第一号大新闻,甚至连莱芜县维持会的一个科长、区维持会的一个会长,也秘密写信祝贺八路军的胜利。原来,池田残暴狠戾,很多当地的老乡被他刀劈、活埋。他经常鞭打士兵,对维持会的汉奸更是没有好脸色,一不高兴就枪毙。而这,也为三战杨家横埋下了伏笔。

(资料图)
1940年12月25日,不甘心的龟熊联合驻扎在博山的大队长大池田,再次出兵杨家横。“这个大池田就是此前被击毙的池田的哥哥,龟熊用激将法煽动大池田出兵为他的弟弟报仇。”刁立会说。
这一次,张店、周村的日伪军2000余人,分三路向杨家横地区“扫荡”。山东纵队1旅2团在莱芜、博山县区武装配合下,以7个连的兵力与日军激战,历时九天九夜,毙伤日军400余人、伪军500余人,八路军伤亡100余人,战后,大池田羞愧难当,剖腹自杀。这次战斗受到八路军山东纵队的嘉奖,创造了在同一个地方,同一支部队设伏,三战三捷的奇迹。
杨家横战斗被写入山东纵队队歌,唱遍山东抗日根据地,鼓舞了根据地人民的抗日斗争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威望,战斗事迹入选军事科学院出版的《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在中国抗战史上写下光辉一页。
战火纷飞中,杨家横村民同样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亓英富牢牢记得奶奶讲述的惨痛往事。当年他的爷爷亓文举当时在村里开了杂货铺,平时会挑着货郎挑子作掩护,四处走动,打探消息,替八路军搜集情报。1940年5月17日,一个扮成窑货挑夫的密探在杂货铺逗留,并贼眉鼠眼地四处查看和打听消息,这引起了亓文举的怀疑。同在这天,村里老百姓接到战前动员外出躲避。谁承想一会工夫村内火光冲天,有人将房子点着了。为探明究竟,亓文举又回到村内查看。岂料返回藏身处时,被那个窑货挑夫暗地里跟踪。当亓文举找到藏在山沟里的亲人时,密探先后投过来三颗手雷,将还没有藏好身子的亓文举当场炸死,亓文举年仅周岁的女儿幼小的头颅被炸去,亓文举妻子的一只脚被炸去一半,造成终身残疾,只有藏在被子底下,趴在沟里的儿子亓玉满逃过一劫。
说到这儿,亓英富声音哽咽,“爷爷牺牲时才 29 岁,奶奶在世的时候,经常和我说起爷爷的事,对那段往事刻骨铭心。”

(亓文超家收藏的刺刀)
日军的残暴并未让老百姓停止反抗。村里的民兵吕金廷就趁着鬼子到村里拔葱,用自制的土枪打死了一个鬼子,还缴获了他的枪。“那时候村民非常爱戴八路军,给部队伐树备柴、摊煎饼,家里有点小米、花生什么的舍不得吃,也要送给子弟兵们。听老人们说,那时候民兵队长亓文奎组织大家站岗放哨,吕金茂、吕宗坤他们挨家挨户分摊任务,给子弟兵摊煎饼。”亓英富说,“妇女团长是亓文芝的媳妇,带着姐妹们用石磨石碾没日没夜磨面,还做军鞋,家里有小米、花生,都舍不得吃,全送给战士们。” 战斗打响后,白天大家忙着挑着干粮和开水送往前线,夜晚帮忙转移我军伤病员,在烽火岁月中结下了深厚的战斗情谊。


沿着村里的山路往上走,一块《杨家横战斗遗址文保标志牌》静静立在那里,2012年它被公布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上面简要记载着三次战斗的历程。洪翠凤指着山下正在建设的6个蔬菜大棚说:“现在咱村发展得好,今年生姜、蜜薯、中草药种植了800多亩,‘桂花小哥’家的桂花园种了5000棵桂花树,通过抖音直播卖得可火了。”

(林虎将军与村民合影。左起为:亓英富、段登成、林虎将军与女儿、亓文堂)
夕阳下的杨家横村,宁静美丽,孩童在嬉戏打闹,农人在田中劳作,亓英富望着这一幕感慨道:“林虎将军2010年还来过这儿呢,他十几岁就在这儿战斗过,说这里的印象一辈子都忘不了。咱现在的好日子,都是先烈们用命换来的,得让孩子们永远记着。”村民亓文超家在翻新老房子的时候,曾意外地发现了一截日军使用过的刺刀,收藏至今。这一切都提醒着我们,烽火岁月虽已远去,但那些英雄的故事,就像村口的老槐树,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指引着后人珍惜当下,奋勇前行。
记者:毕研敏 杜娜 编辑:吕冉冉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