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雨(河北师范大学)
5月7日,据《大河报》报道,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与刘慈欣的《流浪地球》片段,在某常用论文检测系统的检测下,分别呈现出62.88%和52.88%的AIGC总体疑似度。这场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所反映出来的,不仅是技术本身存在的漏洞,更是工具理性逐渐占据人类思考上风的潜在威胁。
AI检测系统的检测逻辑其实是一种工具理性的体现。“工具理性”这一概念来源于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其核心是精确计算成本与收益,选择最优手段实现既定目的,追求效率,忽视情感、精神价值等非功利因素。在这一价值观的驱使下,AI检测系统将复杂的内容文本简单拆解为词汇、句式、语法等冰冷的数据指标,将其与训练好的语言模型进行机械比对,从而高效地进行AIGC总体疑似度的计算。而在此过程中,文本的创作背景、深层语义与作者所表达的复杂情感等一切人文价值,或者说“非功利因素”都将被忽视。比如AI查重率达到100%的名篇《滕王阁序》,文章所展现出的对仗工整的韵律,及其包含的历史典故等,在AI检测系统的眼中,却成了AI生成的“规律性”文本。如此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技术的检测下,只是冰冷的数据堆砌,不禁让人哀叹。
更重要的是,如此“功利性”、带有明显漏洞的AI检测系统,却成为了如今许多高校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考核时所倚仗的工具,这就导致了许多问题。一方面,系统本身存在的漏洞可能导致学生的原创论文,呈现出过高的“AIGC总体疑似度”,而学生为了达到毕业要求不得不向技术妥协,将原本或许句法结构清晰、用词专业严谨的内容,改为缺乏专业性和可读性的“四不像”文本。另一方面,在降重的过程中,不乏借助AI工具一键降重的操作。这时,本应作为思考主体、行为主体的人被边缘化了,技术反而占据了核心位置,工具理性严重压制了人类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长此以往,学生围绕着技术标准进行“麻木的创作”,这无疑背离了学术研究的初衷。
破解工具理性对人类思考的束缚困局,需要多方同时发力。首先,技术方应加快系统升级步伐,填补系统漏洞,同时将情感、精神等价值要素融入到技术之中,或增设人工复核功能,对文本进行全面深度分析,从而弥补技术检测在工具理性上的局限性。其次,高校应优化论文评价体系,弱化AI查重率的单一权重,避免“AI查重亮红灯,一测定生死”的操作。要明确论文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提出了新的研究角度或观点,是否在论证过程中展现出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而非在于文章的句法结构、遣词造句等是否符合AI检测标准。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与创作空间,莫让学生在AI查重率的压力下成为技术的奴隶。
总之,面对名人名篇AI率“亮红灯”的系列事件,我们不能单纯地、一味地批判技术,更应该反思其背后更深层次的矛盾,即工具理性对人类思考的异化问题。当冰冷的数据消解了文字背后的思想温度,当原创的表达屈从于技术标准的“裁决”,我们该如何在技术的评判中,守护思想的温度与创作的热情?或许只有重塑人类在知识创造中的主体地位,人类思维才能摆脱技术的冰冷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