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港股市场迎来递表高峰。港交所官网显示,4月25日至28日,14家企业密集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其中既有三只松鼠、晶澳科技、赛力斯等已在A股上市的行业龙头谋求“A+H”布局,也包括瑞博生物、大医集团、宏业基等曾拟冲刺A股IPO未果的企业。
一、“A+H”阵容扩容,明星企业加速国际化
三只松鼠递表港交所,7成营收来自线上渠道
作为国内休闲零食龙头企业,三只松鼠于4月25日递交港股上市申请,若上市成功将成为首个“A+H”零食品牌。财务数据显示,公司2024年实现营收106.22亿元,归母净利润4.08亿元,毛利率为23.8%。分产品来看,三只松鼠2024年来自坚果的收入占比过半;从销售渠道看,电商平台—消费者、电商平台—批发端、短视频平台这三大线上渠道为公司贡献约7成的营收。其中,短视频平台的营收占比从2022年的9.8%提升至2024年的24.8%。
公开资料显示,三只松鼠于2019年在深交所上市,曾获得众多明星资本青睐。但自2020年股票解禁后,其两大投资人IDG和今日资本便纷纷抛出减持计划。东方财富Choice统计显示,从2020年7月至2024年10月8日,IDG旗下的NICE GROWTH LIMITED 及其一致行动人GAO ZHENG CAPITAL LIMITED,以及今日资本旗下基金LT GROWTH INVESTMENT IX(HK)LIMITED三家公司合计减持套现约41.4亿元。
晶澳科技冲击“A+H”上市,2024年亏损46.56亿元
4月28日,晶澳科技正式提交赴港上市申请书。作为光伏垂直一体化企业,晶澳科技主营业务覆盖光伏硅片、电池、组件及储能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太阳能光伏电站的开发、建设、运营,以及光伏材料与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等。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晶澳科技于2024年以光伏组件出货量计全球排名第三,市场份额为12.3%,且自2015年以来光伏组件出货量连续10年位列全球前四位。尽管市场地位较为稳固,但受行业波动影响,晶澳科技业绩承压。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701.21亿元,同比下滑14.02%;归母净利润亏损46.56亿元,同比下滑166.14%。
造成晶澳科技四季度巨亏的原因主要是资产减值损失。2024年,该公司资产减值准备共计减少利润33.29亿元,占其净亏损的比例达到71.49%。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负债总额844.29亿元,较2023年底的685.85亿元增长约158亿元;其资产负债率也从64.35%攀升至74.74%。
值得一提的是,这已是晶澳科技拟第三次冲刺资本市场。公司曾于2007年登陆纳斯达克,于2018年7月摘牌,随后于2010年8月在深交所主板上市。截至4月29日收盘,晶澳科技A股市值约312.43亿元。
赛力斯扭亏次年冲刺港交所,2024年销售费用近200亿元
4月28日,赛力斯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公司、中国银河国际。据招股说明书,公司拟将IPO募资净额的70%用于研发投入,20%用于多元化新营销渠道投入、海外销售及充电网络服务以提升全球品牌知名度,10%用作营运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公开资料显示,赛力斯最初以零部件起家,分别于2003年、2016年先后进入整车制造领域和新能源汽车领域,成功实现业务转型。申请书显示,问界为赛力斯整车业务的核心品牌。截至目前,问界品牌已推出M5、M7、M8和M9四款车型。
从业绩表现来看,谋求“A+H”两地上市的赛力斯,在2024年成功扭亏。财务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赛力斯曾连续4年出现亏损。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1451.76万元,同比增长305.04%;归母净利润59.46亿元,同比增长342.72%。
对于其2024年营收净利润增长的原因,赛力斯解释称,主要是因为新能源汽车销量倍增,以及公司销售产品结构调整,产品盈利能力增强。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赛力斯的销售费用从2023年的54.65亿元增加至191.84亿元,而同期公司的研发费用为55.86亿元。
海外营收占比超9成,剑桥科技拟赴港上市
4月28日,光通信与无线技术供应商剑桥科技在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独家保荐人为国泰君安国际。若成功登陆港股主板,剑桥科技将成为A股+H股“AI通信第一股”。
剑桥科技是一家专注于通信设备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产品涵盖电信宽带、无线网络与小基站、边缘计算与工业互联设备以及高速光模块。业绩方面,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36.52亿元,同比增长18.31%;归母净利润1.67亿元,同比增长75.42%。
公司称,本期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宽带接入、无线接入和高速光模块这三大核心业务产品发货量与发货金额的显著增长。这既源于全球数据中心扩容及AI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所带来的高速光模块领域市场需求的集中爆发,也基于全球5G网络部署及家庭宽带升级需求,带来宽带与无线业务的稳定市场贡献。
分地区看,剑桥科技的外销收入占比较高。2024年公司境外实现销售收入33.79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约92%;境外市场毛利率为21.84%,较上年同期减少1.13个百分点。
二、冲击A股IPO未果,多家公司变道港股
瑞博生物转战港股,近两年累亏逾7亿元
4月25日,瑞博生物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公司与花旗银行。此前,已有不少冲刺A股“折戟”的企业转战港股,瑞博生物也是其中之一。2020年12月,瑞博生物曾冲刺科创板拟募资16亿元,但公司于次年5月主动撤单而终止审核。
招股书显示,瑞博生物成立于2007年,是研究和开发小核酸药物、尤其专注于siRNA疗法的全球领军者,也是最早涉足该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小核酸疗法是过去十年最有前景且发展最快的治疗方式之一。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全球小核酸药物市场展现出强劲而持续的增长,从2019年的27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46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4.3%,预计全球小核酸药物市场将在2033年将达到467亿元。
根据招股书,瑞博生物目前有六款自研siRNA药物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涉及七种适应症,其中四款进2期临床试验;另有超过20个临床前资产持续推进中。其中,瑞博生物的核心产品RBD4059(靶向FXI的siRNA)是全球首款、也是临床开发进展最快的用于治疗血栓性疾病的siRNA药物。
不过,截至2024年底,瑞博生物尚未从商业化产品销售中获得任何收入,且继续产生大量的研发开支及与持续运营相关的其他开支。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及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瑞博生物的净亏损分别为人民币437.3百万元及人民币281.5百万元。瑞博生物表示,预计随着公司推进临床前研究及临床开发计划,于未来数年将产生大量开支。
聚焦放射外科解决方案,大医集团从科创板改道港交所
4月28日,大医集团递表港交所,中信建投国际、浦银国际、民银资本为其联席保荐人。大医集团曾于2021年6月底申请科创板上市,拟募集资金15.83亿元,但同年12月主动撤回发行上市申请。
招股书显示,大医集团是一家专注于创新放射外科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先企业,公司核心产品CybeRay,为全球首个实时影像引导伽玛放射外科系统,已获FDA和国家药监局批准,目前正进行适应症扩展研发。TaiChiRT Pro为全球首款获FDA突破性医疗器械认定的X/伽玛射线一体化放射治疗系统。
目前,大医集团的收入主要来自 TaiChi平台解决方案、GMD平台解决方案和数字化运营系统解决方案,2024年,上述三类业务贡献的营收占比分别为60.6%、25.9%和6.1%。
投资医疗器械开发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由于需要大量前期资本开支,且面临在研产品可能无法取得监管批准或不具有商业可行性的巨大风险,大医集团未来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成功将在研产品开发至商业化。
招股书显示,在过去的2023年、2024年,大医集团的营业收入分别人民币2.60亿、2.64亿,相应的净亏损分别为人民币6978.0万、9457.2万元。对于净利润亏损情况,大医集团表示主要与其研发项目相关的开支以及与公司的营运相关的行政开支有关。
宏业基赴港IPO,曾闯进深市主板“注册关”
4月28日,宏业基递表港交所主板,招商证券国际为其独家保荐人。据招股书,宏业基在华南地区提供岩土工程服务,自2002年以来拥有超过22年的岩土工程承接经验。于2022财年至2024财年,公司来自华南地区的收入分别约为人民币12.28亿元、人民币11.11亿元及人民币9.94亿元,分别占公司总收入的 100%、99.9%及98.3%。
财务方面,2022年至2024年,宏业基收入分别约为12.28亿元、11.12亿元、10.11亿元人民币;同期,年内利润分别为4747.8万元、5667.6万元、7567.1万元人民币。
值得一提的是,宏业基曾于2021年6月向证监会申请主板IPO,2023年3月注册制平移至深交所,2023年8月24日过会,2023年12月7日提交注册,但提交注册一年后仍未获得注册批文,直至撤回IPO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