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记者 韩雪洁 韩玉红 于悦 叶爽
以旧换新,消费补贴。近两年,国家不断推出一项项真金白银的拉动消费举措,让老百姓大呼过瘾,关于消费的话题也持续升温。消费市场活力迸发,拉动了经济,提振了信心,也改善了居民生活品质,可谓一举多得。但也要看到,一些缺乏诚信的商家利用新消费场景和新的业态模式,设置消费“套路”和陷阱,经常让消费者尤其老年群体利益受损。记者通过调查,揭露几种“套路”模式,提醒广大消费者擦亮双眼,明明白白消费。
“认养”消费“暗藏玄机”
农副产品是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如今绿色、有机食品尤其受青睐。作为消费者,在追求营养健康的同时,应当注意甄别不合理的消费模式,谨防被套路“拿捏”。记者调查发现,一种打着“认养”旗号的售卖路数看似新颖,背后却“暗藏玄机”。
两年前,年过七旬的长春市民谭振(化名)和几位老同学,听了一名同学的介绍,到JY公司(化名)“事业部”免费品尝铁锅炖,随后该公司又以免费旅游为名,组织数十位老人参观“农场基地”,介绍“绿色”农副产品。
参观过后,工作人员大力推荐“超值认养套餐”:2万元认养套餐包含畜禽肉蛋粮油酒等多种农副产品。见不少老人觉得价格过高,工作人员便提出可多人合伙“认养”,每人5000元一小份,套餐包含一只羊、40斤猪肉、60斤豆油、90斤白酒、16只鸡、4只飞鸭、480个鸡蛋、60斤面粉……种类丰富,且老人们品尝过味道后,觉得物超所值,于是纷纷交了1000元订金。谭振曾询问能否一次领完所有物品,“叔,你领那么多也吃不完啊!”工作人员避重就轻,未正面回应。回到长春后,老人们补齐了全款。
多名参与者回忆,直至交完全款、签订合同后,方知是“分期领取”,如:90斤白酒每个月仅能领取6斤,16只鸡则需每三个月领一只,一只羊则是分四次、每次仅领一条9斤羊腿(含肉)。谭振在领取初期还算顺利,后期却频繁遭遇断货,“等三个月,告诉我鸡没货,因为下蛋呢!”谭振大倒苦水,与他同一天交款的王大海(化名),直至2024年底,仍未能领回全部物品。而“认养”合同尚未履行结束时,该公司又开始为大家推荐起了新“活动”——存款5万元,每个月返还8%的利息,每年返还1万元本金。老人的家属多次提醒不要参与,认为这样的高息存款模式太不靠谱,远远超出了消费范围。
通过采访梳理,记者发现上述公司的营销策略形成完整闭环:情感牌破防、饥饿营销、合同陷阱、资金沉淀。JY公司的行为实际上是利用了老年人信息相对闭塞、防范意识较弱的特点,先以免费吃饭、旅游为名,以极具诱惑性的宣传吸引老年人,再通过模糊信息、更改规则等手段,侵害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此外,此类“认养”消费属于预付式消费,一旦商家资金链断裂或恶意“跑路”,消费者将面临重大损失,而且消费维权并不容易。
家门口促销要分清“来路”
“去年夏天,我们小区里来了一伙推销的,说是有力度特别大的促销活动,还有很多超值赠品。”家住长春市高新区某小区的周女士表示,当时正值双休日,不少人前去围观。“起初,我以为这是一场普通的促销活动,但是后来发现有不少陷阱。”
据周女士介绍,这个促销团队先是表明自己的身份,说是国内某家大型连锁企业的销售人员,为了回馈新老顾客,在企业成立十周年之际,全国多地联动组织大型促销活动。在视频连线环节,大屏幕上有一位女士自称是该企业的经理,介绍了企业概况,然后提出了几个简单的问题,答对问题的居民会给奖品。周女士说,经过几轮问答后,很多居民都免费领取了洗衣液、牙膏和真空保鲜碗。销售人员还说,如果夫妻一起来的可以免费领取一个章丘铁锅。
领到了实实在在的“福利”,让很多居民喜笑颜开,也对促销企业有了好感。销售人员随后说,该企业一直关注百姓健康,致力于健康电器的研发,并重点介绍了一款可以降血糖的电饭煲,表示要免费送给大家。“大家不要走开,我们还有重磅福利要回馈给大家……”此时活动已经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现场聚集的人越来越多。销售人员话锋一转,开始介绍一款“功能强大”的制氧机,说制氧机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延缓老年人痴呆,甚至有抗癌效果。还说去医院吸氧费用高,在家吸氧又治病又防病,他们是在推广“氧气民用”。
如此宣传之后,销售人员还拿出1000元优惠券,说该制氧机原价5999元,只有今天给10个名额,领券的可以一次用两张,加上“以旧换新补贴”,减免3000元,只需2999元即可买到制氧机,还会免费赠送一个降糖电饭煲。一听到“名额有限”“时间有限”,加上之前宣传的保健效果,很多老年人都踊跃举手表示想要,销售人员马上抱起制氧机和降糖电饭煲送货上门。
“我当时和很多看热闹的邻居都觉得这个不太靠谱,先不说产品质量和售后有没有保证,针对老年人对身体健康的焦虑,对产品效果夸大其词,真假难辨。老年人辨别能力较弱,很容易被‘套路’。”
后来听邻居聊天时发现,买的制氧机不比商店便宜,质量还没有保证。
如今天气回暖,到小区搞促销活动逐渐增多。把商品和福利送到家门口,虽是便民之举,但居民一定要分清幕后主办者的身份和来头,有些无良商家或个人,冒充知名品牌,夸大产品功效,高于市场价销售质量低劣或者没有售后保障的商品,让消费者有苦难言。作为小区或者社区的管理服务人员,要把好关口,不要让虚假宣传钻了空子,坑了居民。
网络消费要手下留“心”
进入智能手机时代,网络购物成为网民消费的重要途径,手指轻点就可下单,无论是生活用品,还是购买服务,一键触达,付款更是分分钟。网络消费给人们带来了无比的便捷和畅快的“买、买、买”购物体验。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9.74亿人,较2023年12月增长5947万人,占网民整体的87.9%。网购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主要日常消费方式。网购的快速发展,也会带来一些“成长的烦恼”。
王女士是一位资深网民,主要在网上购买生活用品,偶尔也会购买一些平台的充值会员服务。她说,自己购物相对谨慎,但也踩了一些坑。她曾经在某大型购物平台上看中了一套价格1500元的组合衣柜,图片、评价都不错,收到货却发现“货不对版”,颜色相差较大,质量一看就比较低劣,而且配件还有损坏,跟卖家协商想退货,客服表示愿意补发配件,如果退货,就需要买家承担几百元的运费,而且如果退货过程中出现包装损坏,卖家可能拒收。几番交涉,思虑再三,王女士只好勉强收货。这次购物经历,让她对网上买大件商品产生了心理阴影。她说:“网购运费险只适用于1公斤内的退货商品,如果重量大,退货损失的运费就比较多,还冒着被拒收的风险,实在是得不偿失。有些商家想方设法不让退货,但买回来的东西又不如意,也挺闹心。”
很多在网上购物的人都走过弯路,因为网购跟实体店购物不同,看到的只是图片或者视频,无法真切辨别货品的质量优劣。很多网友也积累了若干网购经验,其中是否有运费险,退货是否便捷,成为普遍认同。
记者调查时发现,目前网购还有一些“坑”需要规避。如在价格方面,有些平台促销时虚假折扣,“先涨后降”;推出 “限时秒杀”,倒计时制造焦虑;新兴消费场景直播带货货不对板,展示样品与发货商品质量悬殊等等。很多人在看视频时冲动下单,之后竟然找不到自己是在哪个平台、哪个店铺买的东西,售后无门。还有最常见的是购买会员服务时到期自动续费:平台默认勾选“续费”选项,想关闭续费,入口比较隐蔽,很多人莫名其妙被扣款。凡此种种,都需要注意和提防,并及时想办法挽损。下单前或者购买服务时,要留心,看清楚平台和渠道。
针对目前消费领域消费者主要投诉的问题,吉林省消费者协会投诉部工作人员王雪松表示,商品类投诉问题主要涉及家用电子电器类、服装鞋帽类、食品类、首饰及文体用品类等,如家电安装、三包期内维修、服装质量以次充好等。另外,也涉及餐饮、健身、培训等服务类预付式消费纠纷,如因商家歇业、闭店、出兑等导致消费者退费难。
同时,对于消费者如何防范消费“套路”和避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省消协提示:消费前,一定要明确消费需求,清楚了解商品或服务的具体内容,涉及需要签订合同的,切记仔细阅读合同内容,有不合理的约定及时指出。消费后,留存好发票或者付款凭证,确保出现问题时能够有效维权。尤其老年消费者,对消费“套路”辨别能力较差,建议遇事多与子女沟通,避免“非理性”消费。如遇消费陷阱,消费者应勇于维护自己的权益。
来源: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