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对话辜学武:特朗普的背刺让欧洲痛心疾首 | 新京报专栏

时间: 2025-04-15 08:03:00

德国波恩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终身讲座教授、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辜学武。受访者供图

欧美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文化、科技和军事等众多领域的同盟。

今年1月20日,特朗普重新担任美国总统后,其出台的一系列外交政策却让这一同盟逐渐走向分化。而随着特朗普所谓“对等关税”政策出台,欧盟也受到了“无差别攻击”。

据央视新闻报道,继被加征钢铝和汽车关税之后,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们在美东时间4月9日迎来特朗普政府为其量身定制的所谓“对等关税”。根据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计算出来的结果,作为美国最重要贸易伙伴之一的欧盟面临20%的“对等关税”税率。

当地时间4月9日,欧盟成员国投票通过首轮对美关税反制措施,将对一系列美国产品征收高达25%关税。本轮反制主要针对美方钢铝关税。4月10日,冯德莱恩表示,欧盟同意将原定于4月15日针对美国关税的反制措施暂停90天。

同时,面对美国政府一系列不友好的外交政策,欧洲各国政要已经在用“脚”做出选择。4月10日至11日,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时隔不到一年再次访华。

在特朗普政府掀起关税战之后,欧洲将何去何从?谁将率先跳出欧美同盟“朋友圈”,谁又最有条件跳出?

为此,新京报专访了德国波恩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终身讲座教授、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辜学武。

辜学武表示,未来一个新的爆发点,一定是在欧洲和美国之间。欧洲准备收取数字税,像谷歌、亚马逊这类高科技企业的营业额特别大,但在德国很少交税,这是欧盟留在手上准备对美国进行报复的重要手段。

如果美国把欧洲逼到“墙角”,欧盟就一定会把美国的高科技企业赶出欧洲,或者让他们屈膝投降。但这些都是利益分配问题,欧美关系未来将如何走,“要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欧洲有很大的心理落差

新京报:4月3日起,美国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关税战升级,有媒体报道称“欧盟首当其冲”。这对欧洲带来了哪些影响?

辜学武:美欧贸易往来中,欧盟国家是顺差方。特朗普就不高兴了,说在美国的路上有那么多德国车在跑,所以他先冲着欧洲的汽车行业来了,尤其是德国。但如果要看美国的汽车市场,实际上最多的还是美国和日本的汽车。

当然,特朗普政府要的是让欧洲买他的东西,比如汽车、天然气、原油,这样顺差就回去了。但欧洲是市场经济,政府不能强制企业去买这些“没用的东西”。所以贸易战一打,结果就是大家都难受——中国经济受冲击,美国通胀,欧洲也同样倒霉。

如果关税战打起来,欧洲可能将有至少100万左右的人口面临失业问题。欧洲人的人均GDP是35000美元,对美顺差如果丢失后,反馈到劳工市场上,将严重影响一部分劳动力就业,这还不包括那些产业链中受到冲击的工人,这些现在没有办法推算出来。

新京报:那欧洲国家现在怎么看特朗普政府?

辜学武:欧洲人, 我指主流精英和媒体,现在对美国政府的感受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痛心疾首。为什么这么说?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欧洲人没想到,曾经被视为“民主灯塔”的美国,现在在他们看来已经不是一个真正的民主国家了。那种“光芒四射、自由民主”的形象已经崩塌了,对欧洲来说,这是很大的心理落差。

其次,他们原本把安全都托付给美国,把美国当成最大、最可靠的安全伙伴。结果特朗普上台不到一百天,就做出一系列让欧洲失望的动作。尤其是在试图缓和对俄关系的问题上,牺牲的是乌克兰,也是欧洲的利益,让欧洲人有一种被出卖、被背叛的感觉。

第三重打击是,特朗普政府掀起的贸易战。欧洲原本以为自己是美国最亲密的盟友,没想到在特朗普眼里,朋友敌人一个样。贸易战一打,欧洲也被当成顺差对象无区别对待。尤其是德国的汽车行业,本来在美国也不是卖得最多的,却被选中“开刀”,欧洲人,尤其是德国人,当然接受不了。

所以欧洲现在真的是感到痛心疾首。一方面,制度上的认同没了,文化层面出现裂痕;另一方面,安全上的信任也崩了,结果经济上还要被迫“买单”。这种心理落差是巨大的,是战后几十年来从未有过的。

欧洲国家难以战略自主

新京报:欧洲哪个国家能率先摆脱美国,实现战略自主?

辜学武:这个可以用一个方程式来回答,就是对美国安全依赖性越高,摆脱美国军事控制、实现战略自主的意愿和能力就越低。

现在对美国军事依赖性最高的国家主要是离俄罗斯近的东欧国家,包括德国以及中欧中部地区。那些离俄罗斯边界越远的国家,像西班牙、法国等对美国的军事依赖就越低。法国因为自身的核武器有威慑能力,核弹头也没有融入北约系统,是独立的,所以法国叫得最厉害,要搞战略自主,对美国的军事依赖事实上很低,不像德国。

东欧的波兰也没办法搞自主,因为与俄罗斯相邻。波兰是个非常柔软、潜在的冲突区。如果俄罗斯真要打通通向欧洲的通道,尤其是确保加里宁格勒这块飞地的安全,必然会对波兰下手。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最担心苏瓦乌基走廊的安全, 这里人烟稀少, 但它是波罗的海国家与其他北约伙伴之间陆地连接的瓶颈,所以波兰是对美国依赖性最高、最希望美军强化投入、建立军事基地的国家。

特朗普重新入主白宫后,使人很难准确看出欧洲在军事结构上能和美国走多远,但有一个趋势肯定会出现,即欧洲自强思潮的兴起。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未来五年到十年欧洲能不能顺利建立起自己强大的国防力量。至少得像法国那样,有独立的战略常规武器。德国现在也开始讨论要不要搞核武器,常规武器方面的独立力量,五到十年内应该能慢慢建起来,到那时再谈战略自主才比较现实。

新京报:英国已经脱离欧盟,这种脱离是否可以理解成战略上的转向?

辜学武:相对来说,英国对于美国的战略自主要强得多。虽然英国的战略核威慑力量掌握在伦敦手里,但问题是,英国很多高度先进的武器系统是采用美国的技术和专利,没有美国授权,有些系统根本用不了。而且,在北约体系里,英国在很多问题上还是与美国步调一致。

现在斯塔默政府表现出强势的一面,尽管脱欧了,但在欧洲防务战略自主上,英国更多的是倾向于欧洲。过去几周,关于未来建立欧洲军的提法、对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都是英法在主导。没有英国,法国恐怕独木难支。英国现在是支持欧洲防务独立的,虽然美国不高兴,但特朗普政府的注意力现在不在这里。

所以说,英国是未来推动欧洲战略自主的重要推手之一,这点可以肯定。

现在就看德国了。由于上一届德国政府是三党执政,吵来吵去,形成了“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困局。现在新政府最晚5月初会成立,他们有很大的抱负,尤其是在经济和军备层面的重振上。

但德国不会单干,一定是以“欧洲”的名义重新拿回主导权。德国的历史教训太深刻了,自己单干总是出事。德国政府会把德国的国家利益包装成欧洲的利益,而后跟法国、英国一起打造未来的欧洲安全结构。

5月之后,全球或将看到一个雄心勃勃的德国政府,同时也是一个非常谦逊、谦卑的政府。他们认识到,如果欧洲败落,德国也就完了。所以新政府会把命运和欧洲捆在一起,视自己为当然的欧洲领袖,毕竟德国确实是经济最强的、财力最雄厚的欧洲国家。

所以,未来在欧洲议会、欧盟层级上,全球都将看到德国带来的新变化,德国的角色非常值得关注。

新京报:你刚才讲到德国要战略转向比较难,是因为其在军事上受到美国控制,那日本和韩国也是同样的境遇?

辜学武:对。只要军事上摆脱不了美国的控制,在政治层面上就很难违背美国的利益。你必须能军事独立,才能战略自主。

韩国感觉是没有能力防卫自己,日本也一样。但欧洲的情况现在有所不同,感觉是被夹在中间,东边是俄罗斯,西边是“背叛”了自己的“大老板”美国。现在的欧洲人真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美国靠不住了。

尤其在俄乌冲突问题上,他们看得很清楚。特朗普上台后,美国不仅没有出手帮欧洲拯救乌克兰,反而帮着俄罗斯向乌克兰施压,要乌克兰割地求和。

现在德国、法国、英国提出了新的援助计划,就是不希望乌克兰软下来、屈服。他们撑着,是不想看到乌克兰被俄罗斯瓜分,不想乌克兰的能源和资源命脉落入美国手中。

所以说,欧洲现在确实在努力追求战略自主,但阻力非常大。

中欧之间可以有很多合作

新京报:在新的世界贸易格局下,中德两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正在进行怎样的互动?你是否认为德国未来可能在中美之间扮演某种“调和”角色,而非简单选边站队?

辜学武:一个国家能不能当中美关系调和的“中间人”得具备两个前提:首先,美国人和中国人都得信任你。没有信任,你就没有资格和能力去调和中美关系。

现在美国对德国是不信任的。他们一直觉得德国说一套做一套。在美国政治精英圈里,尤其是特朗普阵营里对德国的政治精英是恨之入骨,没什么信任感。

当然,也要看到,即将执政的德国政府是一个由“中右”和“中左”势力组成的联合政府。相对而言,“中左”的社民党对美国没那么感冒,情感上也比较疏远。“中右”像联盟党,以前对美国崇拜得五体投地,现在通过特朗普政府的搅局,也开始对美国有点远离。

在两党新的联合执政协议里,原来“击退中国影响力”的说法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合作”,同时强调“防范单方面依赖”,不再反对“相互依赖”,只是反对“单方面依赖”。这是一个进步。

所以,我觉得在德国目前的政治生态环境下, 现在这届新政府的结构,其实是最适合恢复中德关系的。特别是在面对特朗普政府带来巨大压力之时,中国和德国,乃至中欧之间,其实有很多可以合作、重新发现共同利益的空间。

中国政府之所以敢与特朗普政府硬碰硬,是因为不能容忍两件事。第一,不容忍特朗普政府以霸凌方式破坏WTO(世界贸易组织)的多边体制;第二,不容忍特朗普政府单方面以命令口吻书写全球贸易规则。如果中国在这种情况下妥协了,就等于承认特朗普政府这种双边、高压、非对等的规则可以接受,那全球贸易体系就完了。

在这两个方面, 中欧有着共同的利益,因此中国和欧盟应该至少可以暂时放下自己之间的恩恩怨怨,对特朗普说不。如果让特朗普把全球多边自由贸易体制摧毁,就会影响到中国和欧盟这种全球化程度极高的经济体的未来发展。

新京报:未来世界格局主要看大国怎么互动?

辜学武:现在不是利益协调就能解决问题了。从中国的角度看,特朗普是破坏者,只能堵住他;从美国角度看,中国是所谓崛起的霸权,想让全球按照中国方式治理, 他也要加以阻止。两方有点势不两立的架势。

本质上,这是权力的博弈——谁能主导世界未来发展方向。妥协当然有可能,但在很多议题上,比如数字治理、气候变化,核扩散这些领域的全球治理规则在中美间都还没谈成。所以,未来就看主要国家会怎么互动。

我说的主要国家当然包括俄罗斯。特朗普想重新在中美俄三角关系中,缓和与俄罗斯的关系并对中国施加压力。但特朗普对俄缓和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在关税问题上又踢到了中国这块铁板上。接下来几个星期,要看看华盛顿是否搞些收缩的小动作, 以寻求在俄乌冲突、关税战和伊核谈判这三个问题上至少取得一个成就,以挽回特朗普的面子, 因为他上台后已经快100天了, 得有个交代。相较于其他两者,特朗普唯一的突破口可能就是德黑兰。

撰稿 / 新京报记者 肖隆平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杨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