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关村论坛,吸引了全球的经济研究者和金融投资者,很多人惊讶于现实版的“机器人总动员”:制作咖啡拉花、上演机械太极、说着流畅双语引导外宾。从技术验证到场景落地,中国的科技创新绝非仅仅停留在纸面。然而,不无意外的,一些戴着有色眼镜的国外媒体,提出了所谓“中国科创后劲不足”的问题。他们固执地认为中国的创新以模仿为主,而且这种政府主导的创新模式难以持续。 但是,以DeepSeek、宇树机器人为代表的现象级创新,似乎一夜间绚烂绽放,还能说“中国科创后劲不足”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想理解中国科创的原动力机制、预测中国科创的未来走势,需要持续深入一线进行调研。遗憾的是,无论是股票市场,还是互联网时代的自媒体,都更愿意赶时髦、炒概念、博眼球,缺少的恰恰是踏踏实实的深入一线,耐心理解中国实体经济中各方面对科创发展的认识和努力。 通过一线观察,就可以发现,中国科技创新的后劲,仍然需要各级政府提供利于创新的环境。要知道,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象级创新,是遵循经济规律和科学发展规律,靠长尾效应积累而成的。以广受关注的科创明星城市——杭州为例,现象级创新企业“六小龙”的出现背后是杭州政府持续的招才引智,将财政的盈余不断投入到科创转型的经济发展中、打造小政府大市场的营商环境,逐步积累了上万家科创企业,最后才有6家明星企业脱颖而出。因此,投资者寻找下一个“蛙跳式”成长型企业,必须踏踏实实理解科技周期、到一线调研,而不是凭空猜测哪一棵树会被兔子撞上。 当然,并不是所有中国的城市都有杭州的财政底气,或者是长三角民营经济活跃而来的资金支持。这也就是为什么今年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表示要设立“万亿级”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这是鼓励地方政府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吸引壮大耐心资本,把培育新动能与升级传统动能更好结合起来,加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竞争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一大主旋律。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只有聚焦硬科技、坚持长周期、提高容错率,才能形成市场化投资科技型企业的长效发展机制。而且,只有充分利用现代金融工具,转型升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夯实创新产业基金,才能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异军突起。 可见,中国创新动力的后劲是否持续,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和金融相结合的成效。通过过去几年中国科技在越来越多领域“赶上”欧美发达国家的过程,可以看出,未来中国科技创新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内生性的机制。除了上文提到的地方政府积极性,现代金融、创投基金、产业资本的积极性同样不容小觑。作为一名金融老兵,笔者有幸在过去20年间,持续深入长三角、珠三角为代表的中国工业和产业基地,见证了中国企业自下而上的创新求索,因此并不意外这两年大量“黑科技”的喷涌而出,也对中国科技创新的后劲充满信心。 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经济的科技进步最初大多源于欧美日韩的技术引进和吸收转化,出现了所谓“以市场换技术”的发展模式。然而,2008年次贷危机发生后,越来越多的美国政客意识到本国经济“脱实向虚”空心化的弊端,他们开始寻求美国经济的“再工业化”。与此同时,中国的企业为了让产品更具竞争性,逐渐加大对创新的投入,重视与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联动,重视发明成果转化的投资,由此形成颇具规模和数量的产业投资基金。这也推动地方政府开始搭建各具特色的发明成果转化平台。 中国这种自下而上的发明成果转化需求,基于的是新一代产品的市场竞争性。说白了,企业家关心的是新技术能否让新一代产品性价比更高,能否在国内外市场上卖出去?这显然不同于近些年的美国股市上,投机者不重视技术和产业的结合、而是为了股票市值炒作概念。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从一开始就秉持物美价廉的理念,这使得宇树科技在产品层面迅速发展,如今已遥遥领先于竞争对手美国的波士顿动力——后者甚至屡次被转卖。这充分说明,科技创新只有与产业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发挥金融工具的赋能作用。中美科技竞争的故事还在继续,而金融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原则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科技+产业+金融”的发展模式相契合,这正是中国科技创新后劲绵绵不绝的最佳保障。(作者是中国发明成果转化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