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国家卫健委一则重磅通知在医疗圈引发震动——全面禁止将“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LVA)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AD)。但文件同时为这项争议技术埋下重启可能,要求在具备充分证据后科学开展临床研究。让我们一看究竟。

安全有效性存疑,治疗应用全面禁止
7月8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禁令直指“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LVA)技术的核心缺陷——适应证与禁忌证不明确。《通知》称“该技术处于临床研究早期探索阶段,适应证及禁忌证尚不明确,安全性、有效性缺乏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撑。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令第1号)有关规定,决定禁止将‘颈深淋巴管/结一静脉吻合术’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
文件援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要求地方各级卫健部门立即叫停治疗行为,并对通知发布后,仍使用该技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机构和人员,依规严肃处理。
虽然全面禁止,临床研究通道未关闭
在《通知》中羊城晚报记者也发现暗藏关键转折点: “在技术具备充分临床前证据后,指导有条件机构加强临床研究设计” 。“国家卫健委将根据临床研究情况,适时对该技术临床应用再次组织论证。”
这意味着LVA并未被彻底封杀。据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作为在卫健委备案的机构,仍可在严格框架下继续研究。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临床研究意味着零收费原则,同时严控入组,也就是病例数与患者筛选标准受严格监管。
“没有经济效益,还有几家医院愿投入?”一位业内人士坦言研究可持续性存疑。
不过,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卢健军主任医师表示:“跳过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阶段,直接开展临床治疗,对于这个新生技术,反而是有害而无益的。”

资料图
业内激辩技术前景
《通知》引发网友两极评论:支持禁令派认为,“作为临床研究早期技术,贸然治疗等于拿患者做试验”。而技术乐观派则认为,“LVA本质是恢复原有解剖结构,有效果就说明有机制基础。重点应是提升效果持久性。”
有专家特别强调:有效性与持久性属不同科学问题。短期症状缓解可能源于手术应激反应,而阿尔茨海默病需要长期神经功能改善证据。
不过,没有高等级循证医学证据,又处在探索阶段的,可不只有LVA治疗AD,还有现在国内外都在踊跃开展的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侵入式脑机接口在国内外都从未取得任何大规模高等级的循证医学证据,但是目前中国开设的脑机接口病房已经不下10家。
如果要打开LVA“重启”之门,有专家认为,无论什么临床研究/临床试验,结果只有阴性和阳性两个结果,不可能出现第三个结果。也就是说,未来还有50%的机会会重启这个术式。既然结果不明,处于研究阶段,存在未来重启的可能这也是合理的。
文、图| 记者 张华
编辑:李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