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瓣瓣同心京津冀 携手绘就新画卷

时间: 2025-05-12 15:43:00

《河北日报》2025年5月11日2-3版

2024年11月4日,无人机航拍的中国星网总部办公楼。河北日报记者李畅摄

京津冀创新链和产业链在雄安深度融合

未来之城打造区域“强磁场”

打开京津冀地图,在北京南部、天津西部,一座生机勃勃的新城拔地而起——这里,就是河北雄安新区。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一环,雄安新区统筹推进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不断提升综合承载能力、要素集聚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在这片热土上,疏解人员纷至沓来,创新要素加速汇聚,高水平现代化城市新气象扑面而来。

雄安,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生动注脚。

4月24日,来到位于雄安新区启动区的中国移动(雄安)智慧城市科创中心(以下简称“中国移动科创中心”)门前,只见10多名施工人员正在铺地砖、种绿植,运送家具和办公设备的车辆进进出出。

“我们正在进行周边环境美化,同时抓紧布置家具和办公设备。”中国移动园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高级专员谢中华介绍,中国移动科创中心是雄安新区首批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重点项目之一,预计5月底投入使用,届时有600多名员工入驻办公。

牢牢锚定“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的初心,雄安多措并举推动疏解项目高效落地。目前,北京援建雄安的“三校一院”已办学开诊,运行良好;中国星网已于去年10月正式迁驻雄安;中国中化、中国华能总部大楼内部正在进行精装修,中国矿产总部项目主体结构已开工,首批4所疏解高校雄安校区和北大人民医院雄安院区正加快建设。雄安承接疏解迈出铿锵有力的步伐。

疏解不仅是产业的迁徙,更是人员的流动与生活的重构。雄安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推进京雄同城化,让疏解企业和人员“来得了、留得住、发展好”。

一条长约97公里的高速公路,让中电信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拓展部市场总监张申开车回北京更加便捷——这条路就是京雄高速。

“京雄高速不仅车道宽敞整洁,而且灯杆密布,晚上把路面照得清清楚楚,开夜车回家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张申说。

京雄高速一小时可达北京;乘坐京雄城际铁路最快19分钟可到大兴机场……便捷的交通,让京雄两城的距离一再拉近。

雄安实施的一系列创新政策,则让“双城生活”升级为“同城体验”:京雄两地社会保障卡“一卡通用”,企业“一键迁移、无感畅办”,疏解人员在雄安租房、购房可提取在北京缴纳的公积金……

截至目前,212项京雄政务服务实现“同城化”办理,209项资质资格互认事项在雄安全面落地。京雄同城化的加深,切实提升了疏解人员的幸福感。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各类要素资源源源不断地聚集到雄安新区。

作为京津冀科创资源汇聚的平台,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雄安中心于去年12月正式挂牌运行。目前,已有包括北京、天津在内的十几所院校、研究所、高新技术企业与该中心进行接洽。经过该中心团队努力,目前已获批国家级、省级等科技计划项目15项。

京津冀三地要素资源在雄安的聚合,也为这片土地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注入了动能。

2024年7月,雄安自贸委与天津港集团签约,推出多式联运“一单制”业务。“有了多式联运‘一单制’,我们只需在申报地进行一次海关申报,就能‘一单到底’。”河北雄安佳利达供应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炜说,多式联运“一单制”让货物借助天津港直达海外,显著降低了物流和时间成本。

疏解项目高效落地,京雄同城化持续深化,创新要素奔涌汇聚,开放动脉直通四海……京津冀创新链和产业链在雄安深度融合,使得未来之城成为辐射区域的“强磁场”,勾勒出更加波澜壮阔的协同发展画卷。(河北日报记者 康晓博)

苍翠连绵绿波涌动的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河北日报资料片)

蓝天刷屏 绿色成景

生态协同成绩单绿意盎然

全球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安家繁衍、“鸟中大熊猫”彩鹮组团现身、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中典型的清洁指示物种五月四节蜉被发现……生态持续向好,白洋淀的“新朋友”不断增多,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均迎来历史性增长。

“老朋友”回家育雏了。4月23日,在正定县054县道滹沱河交通桥东侧为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崖沙燕保留的沙岛上,崖沙燕成群结队自在飞翔。一群手持“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不停按着快门,捕捉鸟群灵动的身影。

燕赵大地频频上演“精灵奇遇记”,是河北“绿色家底”日益丰厚的生动注脚。

河北是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承担着推进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重大使命任务。

坚决筑牢京津冀生态环境屏障,河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切实深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5月1日,天空湛蓝。石家庄的岳晓辉当天和跑友群的朋友们,跑了十公里。在岳晓辉记忆里,2013年刚开始跑步时,天经常灰蒙蒙的。“现在蓝天成了生活标配,加入跑友群的人越来越多。”他说。

加强大气联防联控,三地建立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协同推进结构优化调整、工业污染治理、机动车污染防治、污染天气应对、法规政策标准创新,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交出了一份绿意盎然的成绩单。

2024年,京津冀PM2.5(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降幅超六成,优良天数大幅增加,重污染天数大幅削减,蓝天白云成为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的一件实事。

怀来官厅水库水面澄澈开阔,岸边海棠花开似海,宛如一幅充满诗意的画卷。

5月6日,怀来县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王湛和赵立强到官厅水库坝前点位进行水质取样。“永定河从官厅水库流向北京,我们得掌握这里的水质变化情况,保护好生态环境。”王湛说。

保上游好水,护下游清流。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加强跨省重点流域联保联治,京冀、津冀分别签订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组成“保水共同体”。

坚持“三水”统筹、河海兼顾,强化重点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协同治理。2024年,京津冀区域全面消除国考劣Ⅴ类断面,京津水源上游潮河、白河、沙河、黎河出境国控断面水质均达到Ⅱ类。

撑起环境“生态伞”,河北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2024年全省完成营造林638万亩,修复治理退化草原113万亩,分别是年度任务的106%、226%,京津冀生态屏障越筑越牢。

清水绿岸、碧海银滩、绿色成景,燕赵大地的“气质”越来越美。生态颜值转化为经济产值,河北正成为更多人心目中的“诗和远方”。

国际范儿拉满!携程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河北成了国际游客热门打卡地,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69%。很多网友说:“河北不再只是地理名词,而是值得‘N刷’的文旅目的地。”(河北日报记者 马朝丽)

4月29日,怀来县官厅水库湖畔海棠花绽放,京张高铁列车在花海中穿行。河北日报记者耿辉摄

打通“大动脉” 畅通“微循环”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持续向纵深拓展

近日,在涿州市京雄高速二期起点路基段施工现场,记者看到,平地机、压路机等大型机械来回穿梭,路基的填筑碾压工作正有序进行。

据介绍,京雄高速二期项目贯通后,京港澳高速将实现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直线通达。一季度,该项目完成投资3.65亿元,为计划投资额的101.4%,为圆满完成全年建设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该项目主体工程将于年底建成。

从省交通运输厅获悉,京津冀三地交通部门深入落实三地党委、政府工作部署,全面抓项目建设,全力优运输服务,着力解难点、疏堵点、去痛点,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交通一体化持续向纵深拓展,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交通基础和保障。

2024年,我省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京雄高速二期全面开工,雄安新区至大兴机场快线及雄忻、雄商高铁建设有序推进,石雄城际开工,省道S327建成通车。

扎实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互联互通。2024年9月29日,京冀双方采用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四统一”模式建设的厂通路潮白河大桥建成投用,厂通路全线通车,大厂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通行时间缩短约30分钟。如今,宽阔的潮白河上,形似“舵轮”的厂通路潮白河大桥上往来车辆络绎不绝。2024年,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主体基本完工,石小路、轨道交通平谷线建设加快推进。

三地便捷畅通的路网体系不断完善。

2024年12月30日,京蔚高速全线贯通,打开了北京通往河北的“西大门”,北京西六环至蔚县的通行时间由过去3小时缩短至2小时以内,涿鹿县更是实现了和北京1小时通达,“走京蔚高速,看大好河山”正在成为更多人的选择,为“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增添了强劲动力。

2024年12月31日,主线全长59.176公里,起于长深高速公路李家营互通、止于冀京界的承平(承德至平谷)高速河北段通车。承平高速北京段正加快建设,计划2025年建成通车。全线通车后,承平高速将成为承德进京第二条高速通道,对于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缓解首都交通压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完善区域路网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加快建设。2024年,港口群完成货物吞吐量19.84亿吨,同比增长3.4%,其中唐山港货物吞吐量稳居世界沿海港口第2位。津、冀港口集团签署一致行动书,进一步优化港口群功能布局。机场群完成旅客吞吐量1.5亿人次,同比增长22.5%。

2024年,京津城际调图2次,运能提升19%;我省设区市全部实现与省会高铁直通。环京通勤定制快巴新增雄安、武清等线路,达到11条主线、39条支线。截至2024年底,38条跨省公交线路常态化运营,日均运送旅客23万人次。

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25年,三地将深化合作,推动交通一体化不断迈上新台阶。三地将建成石小路、国道G230香河段等项目,加快推动春明路、通宝路等项目前期工作。荣乌高速沧州段改扩建等项目将建成投用。唐廊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将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三地将适度提高城际铁路运力投放,增加津兴城际车次。推进通勤定制快巴增点扩面,持续优化班次站点。(河北日报记者 曹智)

5月5日拍摄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河北医院外景。河北日报记者史晟全摄

三地“一盘棋” 百姓“一家亲”

公共服务一体化释放民生红利

4月29日一大早,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河北医院门诊楼2楼,来自邢台市的患者陈先生赶到知名专家门诊进行复诊。

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该医院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共同建设。去年3月,听说在这里能看上北京专家,患有癫痫的陈先生预约了院长王玉平的专家号。在王玉平的诊治下,不到一年,他的病情就得到了控制。

每三个月一次的复诊,让陈先生切实感受着“家门口看北京专家”的便利——原来去北京,食宿交通样样都要考虑;如今到石家庄,只要提前预约好,当天就能往返。

近两年,不仅省内很多患者不再涌向京津大医院,来冀就医的京津患者也越来越多。

从“进京求医”到“名医入冀”,就医之变折射出京津冀医疗资源分布格局正在发生变革。

宏伟的国家战略,关联着每个人的幸福。11年多来,京津冀三地通力合作,医疗、教育、就业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实质性进展,重大国家战略的红利正在以更公平、更便捷的方式惠及千家万户。

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河北与京津共建8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河北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京津专家问诊服务。京津冀三地914家医疗机构实现60项检验结果互认、686家医疗机构实现50项影像检查资料共享,河北医疗水平不断向“京津标准”看齐。

优质教育资源“跨省过河”。300余所京津学校与河北合作办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部属高校帮扶河北10所县域高中,基础教育注重共建共享。13所河北省属骨干高校与29所京津高校在学科建设、科研攻关等方面深化合作,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旅游圈不断丰富扩容。“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河北敞开怀抱欢迎京津游客串门。京津冀旅游实现“一码通行”,协同做大文旅“蛋糕”。

三地下好“一盘棋”,各取所需、各展所长,将彼此的资源转化为优势,从而实现各得其所、美美与共。

从深州到北京,“河北福嫂”郭小雅深耕家政行业12年。因为服务技能过硬,她由一名育婴能手成长为一家家政服务公司合伙人。近年来,她累计帮助400余名妇女就业,服务京津客户近2000人。

“河北福嫂”,京津叫好。截至2024年,在京津的“河北福嫂”已经有11.45万人。河北在加大家政人才培训力度的同时,着力搭建“河北福嫂”与京津家政市场双向奔赴的桥梁,仅去年一年就向京津输送“河北福嫂”2.81万人次,“河北福嫂”在京津家政市场占比分别提高到30.45%、15.4%。

更深刻的变化,是体制机制的创新。

京津冀三地持续破除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共同推出一批改革创新举措。截至2024年底,京津冀1053个事项实现“跨省通办”;社保卡“一卡通办”应用场景目前扩展至44项,三地持卡人享受“同城待遇”;着力破除限制技术、人才、资本等自由流动障碍,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河北日报记者 宋平 见习记者 侯淼)

2月25日,河北唐山·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工作人员为参观者介绍机器人产品。河北日报记者赵杰摄

强化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

“链”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再升级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在京津冀携手发展新质生产力展区,由北京洛必德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河北固安基地生产的一台机器人,让参观者眼前一亮。

这台机器人,名叫安珂尔,不仅能远程问诊、连接心电智能手表、实时上传健康检测数据,还能主动走到老人身边提醒他们吃药。

“我们给机器人配置了高清摄像头,可以及时发现老人是否跌倒,并设有一键SOS功能,提供紧急求救服务。”北京洛必德科技有限公司首席产品官戴中原说。

安珂尔机器人将在廊坊固安量产。“去年,我们考虑建设生产基地的时候,有很多地方政府抛来了橄榄枝,但最后我们还是决定落在固安。”戴中原说,固安离北京更近,研发和生产能更好地互动起来。

机器人产业链是京津冀联合打造的一条产业链。省工信厅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省403家机器人企业营收40.0亿元,同比增长17.7%,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64.5%。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协作是关键支撑。

从“单点突破”到“全面开花”。京津冀共同打造氢能、生物医药、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高端仪器设备和工业母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6条重点产业链,梯次建设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5个产业集群。

前不久,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廊坊园区招商接待中心投入使用,入驻企业华田信科(廊坊)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显示屏车间投产,为北汽福田等车企供应车载显示屏。

作为推动区域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的重要载体,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规划占地面积超过8000亩,分为北京顺义、天津武清和河北廊坊三个园区,旨在进一步构建活力强劲、协作紧密的区域产业生态,实现京津冀同频共振、全链条融合发展。

强化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链”上发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加速推进,三地产业联系越来越紧密。

目前,京津冀地区共拥有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等7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其中5个由三地联合共建。

三地下好“一盘棋”,各取所需、各展所长,让“我的资源”成为“你的优势”,让“你的创新”化作“我的机遇”,才会实现各得其所、美美与共。

全力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需要承接平台的支撑。

我省精心培育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津冀芦台·汉沽协同发展示范区等重点承接平台,对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和人口的吸引力、承载力不断增强。

2024年,我省引进央企二、三级子公司332家。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由2013年的3500多家增长到2024年的1万多家。

突破地理上的“有界”,形成实践中的“跨界”。以产业协同为动能,河北既承接了转移来的产业,也分享了京津科技研发资源。

创新机制,打通要素流动“任督二脉”。

京津冀·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在国内首开“生产在河北、监管属北京”的跨区域管理体制先河,吸引60多家京津等地的药企在沧州“安家”。

搭建平台,按下“京津研发、河北转化”快进键。

三地强化科技成果“供需清单式”对接,建立技术产权交易联合发布机制。2024年,我省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34.8%。

分工协作、错位发展,串珠成链、结线成网,京津冀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作用日益凸显。(河北日报记者 米彦泽 见习记者 冯依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