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老年助餐服务解决老年人用餐难题

时间: 2025-07-09 11:17:00

近日上午11点,记者来到北京市丰台区一老年公寓的养老助餐服务点,刚一走进这里,便闻到阵阵饭菜香,“蒸红薯、蒜苗炒肉、炒土豆片、炒圆白菜……”一位住在附近的老年人一边点菜一边笑着说,“餐品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味道也适口。”近年来,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发展老年助餐服务,通过整合社区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就餐、配餐服务。为规范养老助餐服务流程,市场监管总局日前批准发布《居家养老助餐服务指南》(GB/T45872—2025)(以下简称《指南》),确立了居家养老助餐服务的服务原则,提供了服务保障、服务提供的指导性建议。

老年人在养老助餐服务点打餐

  老年助餐服务是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关键内容,也是需求量最大的养老服务。《中国老年人膳食指南(2022)》建议每日摄入1.0—1.5克/千克优质蛋白,相当于70千克体重的老人每天需摄入2个鸡蛋、200克鱼肉和300毫升牛奶。食物选择应遵循“软、碎、温”原则,如将肉类制成肉丸、蔬菜切细焯煮。烹饪方式推荐蒸、炖、烩,避免高温煎炸破坏营养。然而,这样的饮食搭配往往需要较长的制作时间,对许多老年人而言,每天超过两个小时的做饭时间成为一种负担,失能、高龄老人更面临“做饭难、吃饭愁”的困境。

  《指南》指出,居家养老助餐服务是为特定人群提供餐食的活动。养老助餐服务还能将助餐配送至集中配送点的餐食代为取餐并送至特定人群住所,或直接将餐食配送至特定人群住所。助餐需充分考虑老年人膳食营养结构、健康状况等因素,科学制定膳食计划,合理搭配菜品、注重营养均衡、软硬适中,满足老年人特定的营养需求和健康目标。

  根据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营养与食品专业委员会的调查,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人,占总人口的22%,60岁以上老年人中,约有1/3存在营养不良问题。老年人营养不良会显著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增加感染风险,使伤口愈合变慢。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加速肌肉流失和肌肉萎缩,导致肌肉衰减综合征,使活动能力减弱,并增加跌倒风险。维生素D、钙摄入不足会加剧骨质疏松,增加骨折风险。

  《指南》要求,根据营养评估结果,营养师为居家老年人制定营养改善或干预计划。针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痛风、肾病等慢性疾病的居家老年人,宜选用低盐、低脂低糖、低嘌呤、低钾、低磷等特殊餐食,或选用合适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根据居家老年人咀嚼、吞咽和消化能力,选用普食、软食、半流质膳食、流质膳食等餐食。

  《指南》提出,根据助餐服务需求、服务能力,运用智能终端和信息管理系统,强化线上线下协同,以数字化手段提升服务响应速度,保障服务精准高效、便捷可溯。

  北京一养老助餐服务点相关负责人表示,助老餐厅通过阶梯定价、错峰就餐、送餐上门等服务,有效解决老年人用餐难题,其提供的安全卫生、营养均衡、口味适老的餐食,显著改善了老年人的营养状况,切实提升了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

  解决好老年人的一日三餐,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更是老年人的现实需要。在7月7日民政部2025年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民政部新闻发言人李婉丽介绍,民政部指导各地实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十四五”以来,共建成家庭养老床位44.1万张,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79.8万人次,为推进老年助餐服务可持续发展,2025年中央财政投入3亿元专项引导资金支持助餐服务。

(王佳仪 文/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