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科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在西北大学附属医院·西安市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于代华主任的办公室里,心电监护仪的滴答声穿透门缝。这支年轻的团队用九年时间完成了从7张病床到省级重点专科的蜕变,更以三重守护奏响生命强音。


生命相托 十次穿越生死门的信任
一位高龄老人第11次被推进重症医学科时,护士已备好他惯用的呼吸面罩。肺部疾病让他在过去6年里十进十出,最近一次因昏迷高热命悬一线。“把父亲交给这里最放心!”家属的朴实话语背后,是医护团队与死神的反复较量,精准调节呼吸机参数、24小时生命体征监测、量身定制的抗感染方案......每一次转危为安,都在加固生命的信任纽带。
“老病号占了三成床位。”护士长展示着特殊的护理清单。3号床需每两小时翻身拍背,7号床每日要温水擦浴,12号床家属特意交代“于主任查房时老爷子才安心”。在这里,医护人员既是生命的守卫者,也是临时的亲人。当探视时间结束,剪指甲、刮胡子、聊家常这些温情细节,填补了家属无法陪伴的空白。正是这份超越医疗的守护,让患者将“最后一搏”的希望托付于此。
精耕细作 20张病床上的质量革命
清晨七点半,重症医学科的护理团队已开启晨课学习;傍晚的层流病房里,三级医师正进行雷打不动的晚查房。“每个患者都是独立个体。”于代华主任指着监护仪上跳动的数据解释。当人工心肺机(ECMO)为心肺衰竭患者争取生机时,脑氧监测仪同步守护着神经功能;便携超声随时评估脏器状态,床旁血滤机精准调节内环境,20张病床犹如20个微型生命支持系统。
作为西安市重症医学质控中心,重症医学科还将质量革命辐射全市。制定标准化抢救流程、开展基层医护培训、推动区域医疗同质化。八年间,这支由14名博士硕士组成的团队,将救治范围拓展至急性多器官衰竭、重症感染、复合创伤等危重领域,抢救成功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墙上的“党员模范病房”奖牌与“巾帼文明岗”锦旗,见证着科室精进之路。同时,在于代华主任带领下,科室以创新服务与医疗质量双轨并进。科室坚持“每日探视制”,允许家属每日固定时段床边探视,显著降低患者焦虑,该模式成为化解ICU患者“心理隔离”的关键法宝。
于代华主任个人因卓越贡献荣获2019年西安市“人民健康卫士”称号。“我们不仅是救命,更要教人避险。”于代华主任表示。他建议每个家庭都常备一个急救包,常备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抗过敏药等药品......这些看似简单的举措,将防线前置到发病最初时刻。
从7张床起步到引领区域重症救治,这支团队始终践行着“以身作则、唯实唯勤”的信念。当层流净化系统过滤着空气中的微生物,三级查房制度则过滤着诊疗环节的疏漏;当人工心肺机替代衰竭的器官,医护的双手始终捧着那份守护生命的初心。在生死交锋最激烈的战场,他们用精工细作的匠心、破界创新的勇气,让“最后防线”成为照亮生命的新起点。
张璐 (西安市第三医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