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檄文的意思是什么(檄文的檄不读jiǎo,也不读jī)

时间: 2024-12-03 10:20:47

古色古香的书房里,墨香四溢。一位文人正凝神静气,提笔撰写着什么。笔尖游走间,一个字跃然纸上——"檄"。这个看似普通却又蕴含深意的字,究竟该如何读,又有何等含义?

一、"檄"字的正确读音和字义解释

读音:【xí】

"檄"字的本义是指古代的一种文书,用于宣告、布告或讨伐敌人。在字形结构上,"檄"字由"木"(木字旁)和"激"组成,"木"表示与木头有关,而"激"则有急切、迅速之意。

字义:

1. 在中国古代,"檄"最初是指刻在木板上的文书,用于紧急传达军令或政令

2. 后来,"檄"演变为一种文体,多用于讨伐敌人或号召民众的文章,语气慷慨激昂

3. 在现代汉语中,"檄"还可以引申为警告、告诫的意思

二、"檄"字在古文献中的引用及含义

在古代文献中,"檄"常与战争、政治密切相关。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乃以樊哙为魏将,将数万人军陈留,徇魏地,诛释不下者。魏地城皆畔楚,复属汉。项王使人遗汉王书曰:天下初发难时,假王太公、吕后。今天下已定,而王不归太公、吕后,人亦多言之。即欲以地尊事汉王,宜令太公、吕后归。汉王不先归太公、吕后,即举兵攻汉王矣。汉王报曰:项羽始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先入关,项羽背约,逐吾走汉中。我自立为汉王,岂敢违约?项王杀卿子婴,焚烧咸阳,收私,劫略人民,罪多于秦。而又召汉王。汉王不奉诏,乃欲攻汉王,其意可知矣。项羽乃大怒,使使立致檄云:两人不得刻印,悉属项羽。"这段文字中的"檄",正是项羽向刘邦发出的一份严正警告。

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诸葛亮北伐时曾"檄告淮南",即向淮南一带发布檄文,阐明出兵北伐的缘由。这充分体现了"檄"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军事文书的作用。

三、"檄"在现代应用场景

在现代汉语中,"檄"虽然不再作为实际的文书使用,但其精神内核仍在许多场合得到体现:

1. 文学创作: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檄文"常被用来形容言辞激烈、态度鲜明的文章。如"他写了一篇檄文,痛斥社会上的不良风气"。

2. 新闻报道:在新闻报道中,"檄文"有时被用来形容措辞强烈的公开声明或批评文章。如"该组织发表檄文,强烈谴责这一暴力行为"。

3. 日常表达:在日常交流中,人们也会用"檄文"来形容言辞激烈的言论或文字。如"他在朋友圈发了一篇檄文,控诉公司的不公平待遇"。

四、在汉字中,有哪些字是与"檄"字结构相似的?

"檄"字由"木"(木字旁)和"激"组成,表明它与木头有关,同时又带有急切、迅速之意。以下是一些与"檄"结构相似的汉字:

檗(bò):苦木科植物黄柏的别名,也指黄色。

榷(què):专卖,垄断;也有考证、推断的意思。

橘(jú):柑橘类果树及其果实。

樯(qiáng):船上竖立的杆子,用来挂帆的。

槁(gǎo):枯槁,形容干枯的样子。

樊(fán):篱笆;姓氏。

橇(qiāo):雪橇,在雪地上滑行的交通工具。

樽(zūn):古代的一种酒器。

槌(chuí):木制的锤子。

樵(qiáo):砍柴,也指樵夫。

这些字都带有"木"字旁,但各自的含义却大不相同,充分体现了汉字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五、"檄"字的文化内涵

"檄"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字符,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1. 言论的力量:檄文常常用于表达强烈的情感和坚定的立场,彰显了文字的力量。

2. 责任与担当:古代的檄文多用于号召民众或讨伐敌人,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

3. 文化传承:虽然现代社会已不再使用实际的檄文,但"檄"字的精神仍在各种形式的文章中得到传承。

4. 历史见证:许多著名的檄文都成为了重要的历史文献,记录了特定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思想动态。

六、结语

从一个"檄"字,我们可以窥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不仅是一个读音独特的字,更是中国文字魅力的缩影。无论是在古代的战场上,还是在现代的文字world里,"檄"都以其特有的力量,继续发挥着它的作用。

下次当你遇到"檄"字,是不是觉得更亲切了呢?让我们一起珍惜这些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汉字,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