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腾舞铜俑,唐代,一级文物。1980年9月由路易·艾黎征集于西安。通高13.7厘米,俑高10.5厘米,宽8厘米。俑圆目钩鼻,阔嘴大耳,面带笑意。头戴尖顶小毡帽,帽尖空虚略下垂。上身穿紧身窄袖衫,下着过膝宽裙,足登长筒翘头软靴,颈后背系酒葫芦,完全是胡人的相貌和装束。舞俑右手翻飞卷袖,左手轻扬置于胯间。一足挺立于垂瓣莲托之上,另一足斜向踢出,裙摆随舞动翻卷开来,神情与舞姿极其传神。唐诗描述“胡腾舞”:“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织成番帽虚顶尖,细毡胡衫双袖小。”“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帐前跪作本首语,拾襟搅袖为君舞。”“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软满灯前。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胡腾舞源自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是一种跳跃腾踏、急促多变的男子独舞,南北朝时传入中国,唐代十分流行,当时深得中原贵族赏识,风靡一时。其特点是既雄健迅急、刚毅奔放,又柔软潇洒、诙谐有趣。主要舞蹈动作包括勾手搅袖,摆首扭胯,提膝腾跳,以腿脚功夫见长。现藏山丹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