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龟虽寿》 -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是曹操晚年所作,当时他已五十三岁,但仍然壮志满怀。曹操一生征战南北,统一了北方,建立了曹魏政权。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感受到了生命的有限。但他并不因此而消沉,反而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在这首诗中,他以神龟和腾蛇为例,说明生命终有尽头,但人的志向和抱负不应因年老而磨灭。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诗人开篇即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指出生命的有限性。神龟长寿,腾蛇能乘云雾,但它们最终都逃不过死亡的命运。这两句看似消极,实则为下文的转折蓄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全诗的核心所在,也是最为人所称道的名句。曹操自比一匹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边,但心中仍想着驰骋千里。他强调即使到了晚年,有远大抱负的人也不应放弃自己的理想。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令人敬佩。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诗人认为人的寿命长短,不完全取决于天命,只要能够调养身心,也可以延年益寿。这体现了曹操对生命的乐观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追求。
整首诗语言质朴,气势雄浑,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它不仅是曹操个人壮志的抒发,也激励着后世无数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斗志。
二、《苔》 - 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袁枚在一次游历中,看到了生长在阴暗潮湿角落里的苔藓,虽然阳光很少照耀到它们,但它们依然顽强地生长,绽放出如米粒般大小的花朵。袁枚被这种生命力所感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藓生长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但它们依然拥有自己的青春和活力。这里的“青春”并非指人的青春年华,而是指苔藓旺盛的生命力。这两句写出了苔藓在恶劣环境中不屈不挠的生长态势。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藓开出的花朵像米粒一样微小,但它们却有着像牡丹一样绽放的梦想和勇气。诗人通过对比,突出了苔花虽小却毫不自卑,努力展现自己美丽的精神。
这首诗以平凡的苔藓为喻,告诉我们即使身处卑微的环境,也要有自信和勇气,勇敢地追求自己的价值和梦想。它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不向命运低头的人生态度,让人们懂得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努力和存在。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酬乐天咏老见示》 - 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都遭遇了政治上的挫折和生活上的困境。白居易写了一首《咏老赠梦得》给刘禹锡,表达了对衰老的感慨。刘禹锡则回赠了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老年生活的积极看法。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诗的前半部分,刘禹锡描述了老年人身体的衰弱和生活的不便,如身体消瘦、衣带渐宽、头发稀疏、视力下降等,让人感受到衰老带来的无奈。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然而,诗人话锋一转,指出老年人经历丰富,见识广博,这是年轻人所无法比拟的。只要能正确看待衰老,心态便能变得豁达。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刘禹锡以“桑榆”和“晚霞”为喻,鼓励人们不要因为年老而悲伤,即使到了晚年,依然可以有所作为,散发出绚丽的光彩。
这首诗既有对衰老现实的描绘,又有对老年生活的积极展望,体现了刘禹锡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和启示。
四、《竹石》 -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是郑燮为自己的画作《竹石图》所题的诗。郑燮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随波逐流。这首诗正是他坚韧品格的写照。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竹子紧紧地咬定青山,一点儿也不放松,它的根深深地扎在岩石的缝隙中。这两句写出了竹子的坚定和顽强,它不畏艰难,扎根于恶劣的环境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子经历了无数次的磨难和打击,依然坚韧挺拔,任凭风吹雨打,也毫不动摇。诗人通过对竹子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刚正不阿、坚定不移的高尚情操。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寓意深刻。以竹子的坚韧形象,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像竹子一样坚定不移,勇敢地迎接挑战。
五、《行路难三首·其一》 -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奉诏入京,本以为能一展抱负,却遭到权贵的排挤和诽谤,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首诗正是他在离开长安时所作,反映了他内心的苦闷和彷徨,同时也表现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诗的前四句,通过对美酒佳肴的描写,与诗人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动作形成鲜明对比,烘托出他内心的极度苦闷。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诗人以黄河冰塞、太行雪满比喻自己的人生道路充满艰难险阻,欲行不得。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想到了吕尚和伊尹在未遇明主时的经历,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得到重用,这是诗人对未来的一种憧憬。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诗人再次感叹人生道路的艰难,对前途感到迷茫。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尽管前路充满坎坷,但诗人坚信总有一天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到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展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
整首诗情感跌宕起伏,既抒发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彷徨,又表现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未来的希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六、《上堂开示颂》 - 黄檗禅师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这首诗是黄檗禅师为激励弟子修行而作。修行是一件艰苦的事情,需要克服种种困难和诱惑,黄檗禅师以梅花傲雪绽放为例,鼓励弟子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摆脱尘世的劳苦并非易事,需要紧紧抓住修行的契机,努力拼搏。这两句强调了修行的艰难和需要付出的努力。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梅花要经过严寒的洗礼,才能散发出扑鼻的香气。诗人以此比喻,只有经历了艰苦的磨炼,才能取得成功,获得美好的成果。
这首诗语言简洁,寓意深刻,以生动的形象说明了只有经历苦难,才能成就非凡的道理。它不仅适用于修行,也适用于我们在生活中的各种追求和奋斗。
七、《小松》 -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出身寒微,才华出众,但多次科举不中,饱受世态炎凉。这首诗是他借小松自喻,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小松刚出土时,被埋没在深草之中,不为人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高出了蓬蒿。这两句描绘了小松的生长过程,也暗示了人才的成长需要时间和机遇。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人们往往不能识别小松将来会成为参天大树,直到它高耸入云时才称赞它的高大。诗人通过对世人目光短浅的批判,表达了对自身价值被忽视的不满,同时也坚信自己终有一天会脱颖而出。
这首诗托物言志,借小松的遭遇,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的压抑,也激励着人们要坚信自己的潜力,不断努力,终会实现自己的价值。
八、《冬夜读书示子聿》 -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首诗是陆游在一个冬天的夜晚,教育他的小儿子子聿读书做学问的道理时所作。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但壮志未酬。他希望儿子能通过读书和实践,增长才干,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诗人开篇指出古人做学问都是竭尽全力的,年轻时下功夫,到老了才有所成就。这是在告诫儿子做学问要有持之以恒、刻苦钻研的精神。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肤浅的,要想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亲自去实践。这两句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是整首诗的主旨所在。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阐述了做学问的道理,既要有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又要有注重实践的精神,对后人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九、《望岳》 -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期的作品,当时他游历齐赵,满怀壮志。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激发了他的豪情壮志,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人以问句开篇,生动地描绘了泰山绵延辽阔的景象。泰山横跨齐鲁两地,青色的山峦连绵不断,一眼望不到尽头。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都赋予了泰山,山南山北因阳光的照射而形成明暗不同的景象。这两句写出了泰山的神奇和壮美。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山中的云气层层叠叠,令人心胸开阔;极目远望,归巢的鸟儿尽收眼底。诗人通过对自己感受和所见景物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泰山的高大雄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瞰群山,所有的山峰都显得渺小。这两句不仅展现了泰山的雄伟气势,也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整首诗意境开阔,气势恢宏,充分展示了杜甫早年的远大抱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