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主要探讨人性、道德、政治、修养等方面的问题。孟子的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认为人性本善,但随着社会环境和教育方式的不同,人的行为会发生变化。
《孟子》在《告子章句上》一篇中提出了“仁义礼智”的哲学概念,这是继孔子“仁义礼”之后儒家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章句上》)
穷困时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得意时友善待人。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章句下》)
完全相信《尚书》,不如没有《尚书》。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章句下》)
上天要赋予某人重要的任务,必定要先让他内心难受,让他全身劳累,让他经受饥饿的痛苦,以至于身体消瘦,扰乱他先前的作为,这样就能惊动、坚韧他的心性,增强他的能力。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在个人困难或成功之后,人们应该怎样做呢?不得志的时候,通过努力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得志的时候,则应该把成功的果实带给更多的人。
不可以因为穷困而失去“义”,人生即使处于低潮,也不放任自流;不可以因为发达而离开“道”,身处高位,就施行仁道来造福天下。孟子以为这就是讲求道义之人的生活方式。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稚嫩阶段需要独善其身,专注于自己的成长。通过学习来增强自己的能力和修养,培养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目标。而达到成功后,则可以把成功带给更多的人,让自己的成功成为他人的榜样和辅助,激励更多人实现梦想。
在人际交往中,穷时需要独善其身,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的态度就可以了;要远离那些对自己有害的人和事,不要强行挤进高一阶的圈子,不要爱慕虚荣搞太多无效社交,不要成天抱怨自己不能解决的事情。而达到成功后,则应该兼善天下,主动参与身边的人和事,无私地奉献力量去帮助别人,以此来推动自己和他人的成长,促进社会的进步。
作为企业经营者,在初始阶段要关注企业的投入产出,提高运营效率,通过不断创新保障企业盈利。而达到成功后,企业则应该关注社会责任,积极回馈社会,引领行业的发展。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认为读书时不能盲目地相信,而是应该加以分析和思考,只相信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如没有知识。
孟子的这句话体现了独立思考的治学品性,也是对行为举止的关照,过于相信书本上的知识,而不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积累,明显不妥。
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要注重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只有实践才能让我们更加熟悉和理解所学知识的真正含义,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解。
如果企业过分依赖图书资料、第三方的市场调查报告,可能会误判市场,以至于导致企业失去市场竞争力。因此,企业人员要直接深入市场去做调研,在不断的尝试和创新之后满足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这样企业才能稳步发展。
总之,尽管知识非常重要,但仅仅依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切身实践得来的才是真知识。还要记着,这句话儿童不宜,因为小朋友考试的标准答案都是依据书本的。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章句下》)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的这首诗非常非常契合孟子的这段话。
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那么他必须要经历一系列的考验和磨炼。这些考验包括心理和身体上的挑战,以及行动上的困难。在经过这些痛苦的磨练之后,必然苦尽甘来,必然会有所成长和进步。
孟子想告诉人们,在追求成功和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和付出。
梦想事成,只是一句祝福语。所有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坚持。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有坚强的心理素质和毅力,才能克服困难、应对挑战。
企业家在创业的过程中,常常遭遇身体压力和道德冲突等等的极限挑战。家世普通的人只有慢慢熬,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去应对各种问题。只有经过这些考验,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没有健康的身体,没有坚韧的心理素质和毅力,不是在创业的过程中倒下了,就是在创业的道路上迷失了。
总之,这句话传递了一种追求成功和成长的信念,告诉我们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去面对生命中的挑战;经过磨练的人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