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时效是指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或履行义务,将会对其产生不利法律后果的制度。这一制度旨在督促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尽快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排除不确定性的因素,核定行政法律关系,提高行政效率。
行政时效制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行政行为的时间限制:
要求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特别是涉及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行政行为,法律必须明确其时间限制。例如,行政主体对相对人申请许可的审查期限、决定时限、送达时限,以及实施行政行为时作出处罚决定的时限、送达处罚决定书的时限、执行的时限等。
法律后果:
如果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在法定期间内未行使权利或履行义务,将会产生不利的法律后果。例如,行政处罚时效一般为2年,超过2年未被发现的违法行为将不再给予行政处罚,除非法律另有规定。
此外,行政时效还可以分为追诉时效、执行时效和救济时效。追诉时效是指行政机关对违法行为者追究责任的法定有效期限;执行时效是指行政处罚决定作出后,逾一定期限仍未执行的,免于执行;救济时效是指受处罚人或利害关系人在法定期限内行使或主张获得法律救济的权利,否则即丧失获得法律救济的权利。
综上所述,行政时效制度是行政程序效率原则的具体体现,通过设定法定期间来督促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及时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从而保障行政效率,防止行政主体因拖延时间而侵犯相对人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