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海日是由中国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全国性法定活动日。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时,交通部、外交部、文化部、农牧渔业部、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协、海军司令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海员工会、中国航海学会等十个单位,联名向国务院和全国人大提出将郑和首次下西洋的日子7月11日定为“航海节”的建议,以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弘扬郑和精神。

2001年4月,中央决定开展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并成立了由交通部牵头的筹备领导小组。2003年起,江苏太仓市连续举办了两届“中国太仓郑和航海节”,太仓是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2003年,上海市航海学会倡议创办“上海国际航海节”。2004年,北京“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远集团党组书记张富生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事局原副局长刘德洪等30名代表提出了设立“航海节”的建议和提案。

2005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民革福建省委副主委、福建省科技厅副厅长林嘉騋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设立中国航海节》的提案,建议将郑和下西洋首航纪念日7月11日定为中国航海节的法定日。
2005年4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将每年的7月11日确定为“中国航海日”,同时也将之作为“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实施日期。

中国的航海历史悠久。河姆渡史前文明遗址中出现的七千年前的木桨,是中国人最早航海的铁证。中国古代书籍文献中也有许多关于航海的记载,如鉴真东渡、指南针的发明等。而郑和下西洋更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次远洋航行,航迹遍及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船队规模之大、航海足迹之广,在当时堪称史无前例。

郑和船队能够实现远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熟练掌握并利用了季风活动的变化规律。在没有“发动机”的时代,季风对古代航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郑和船队的航行路线安排与季风起始、转向密切相关,他们充分考虑了低纬度地区季风的变化特点。
中国设立航海日,旨在弘扬郑和精神,传承航海文化,普及航海知识,增强全民航海、海洋和海权意识,促进航海事业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等。在每年的航海日,相关部门会统一张贴活动主题和宣传口号,举办多种形式的庆祝、纪念、学术、竞赛、教育、表彰、展览等文化宣传活动。